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誰能在孤獨中長期堅守

 
    案例:幾乎沒人能在孤獨實驗中堅守3天以上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做過一項孤獨實驗。測試對象是一批雇來的學生。

    實驗開始,為了制造出極端的孤獨狀態,實驗者將這些學生關在有隔音裝置的小房間裡,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以盡可能地減少視覺刺激。接著,又讓他們戴上木棉手套 
,並在他們的袖口處套上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制各種觸覺刺激,實驗者在每個測試對象的頭下墊上一個充氣膠枕。除了進餐和排洩以外,測試對象必須24小時都躺在床上,這樣,令測試對象進入一種所有感覺都被剝奪的狀態。

    結果,盡管參加測試的報酬很高,卻幾乎沒人能在這項孤獨實驗中堅守3天以上。據說,到第4天時,測試對象會出現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對疼痛敏感及出現幻覺等症狀。

    對測試對象來說,最初的8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就有人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語,表現出煩躁不安。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他也會頻頻出錯,精神無法集中。據說,實驗後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回到原來的狀態。

    這個實驗使我們明白了一點:人的身心要想保持正常,就需要不斷地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有些職業,如跑長途的司機,經常處於輕微的感覺剝奪狀態,他們有時會看見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從而引發事故。當那些家在高層住宅裡的專職主婦在毫無聲響的房間裡獨處時,會突然感覺到強烈的不安,這也是感覺剝奪狀態下的孤獨感帶來的。

    詞解:孤獨由性格決定

    日本心理學家箱崎總一認為,孤獨,是性格決定的。他將容易產生孤獨性格的人分為12類:

    1.立即反抗型。這種人采取利己的方式進行自我防衛,會形成攻擊性格,令周圍的人厭惡,而走上孤獨之路。

    2.寄生型。這類人老於世故,物欲強,且不擇手段。

    3.情緒易變型。這種人情緒大起大落,易得罪朋友,最終使自己陷於孤獨。

    4.評論家型。對事物一知半解卻妄加品評,為他人恥笑,悲劇因此而生。

    5.瞑想型。這類人離群孤居,總是沉溺於自我封閉的思索中,其孤獨感最強。

    6.不平不滿型。對一切都不滿意,始終扮演著消極的妨害者角色,為孤獨所困。

    7.獨樂型。喜歡賣弄自己,為表現自已,不惜傷害他人,最終令眾人反感,陷自己於孤獨。

    8.善於計算型。斤斤計較,處處考慮個人得失,但計算力太強卻難免造成障礙,而阻塞了自己的路。

    9.張狂型。這種人貌似看破紅塵,實際是自我催眠,與四周環境形成對立,而陷入孤獨。

    10.固執規則型。太拘泥於形式和習慣,不善變通,令人敬而遠之。

    11.溺愛寵物型。無法或不善於在人際關系中滿足,退而在自養的小動物上尋找樂趣。

    12.自我美化型。一個人自我美化的傾向越強,其孤獨心理也就越強。

    實際上,並非所有的孤獨都無益。孤獨感的人在思想上、行為上的體現,大致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消極的孤獨,是為失助、孤寂、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等情緒所困擾的情感體驗;一種是積極的孤獨,是不打擾他人,自我判斷、自己冷靜探討人生前途時的必要狀態。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真正孤獨,是想完成某一人生追求的人必須通過的考驗。耐得住這種孤獨,化孤獨為動力,才能取得成就。

 

    專家觀點:孤獨是一種心態

    孤獨是指孤單寂寞的消極心態。

    孤獨常表現為莫明的寂寞、煩惱抑郁,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為了排遣孤獨,有時會自我毀滅性地大量吸煙、酗酒,甚至行為出格或作出冒險的舉動,嚴重的還會導致自殺。

    孤獨感在以下幾種情景中較為明顯:

    一是處在陌生、封閉、孤立和不和諧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正常人通常可以忍受,不會產生孤獨感。但有孤獨心理問題的人,只要處在這種環境裡,孤獨感必定油然而生,哪怕時間很短;另一種是生活模式突然改變,如下崗、退休等,也會因失落和不習慣而感到異常孤獨;此外,當自卑、膽怯等消極情緒襲來時,孤獨感往往也會隨之產生。

    心理正常的人有時也會產生孤獨感,但一般不會有傷感、抑郁、煩惱等明顯的消極情緒體驗。

    孤獨不像孤僻那樣屬於人格缺陷,而只是一種郁悶無助的異常心理體驗。他們通常渴望人際交往,在交際中行為正常,不會給人怪異的感覺。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