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體群體在我的咨詢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盡管我所從事的工作不是福利性質的,對於弱勢群體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咨詢費,但我還是盡力幫助他們,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之所以收取象征性的咨詢費(比如一元錢),是因為我要傳達給他們一個信息:我的服務是有價值的,我幫助你不是因為我同情你,而是因為你需要幫助,僅此而已。我不想讓他背上一個感恩的包袱,而是讓他從心理上站起來,因為心若在夢就在。
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是強烈的自卑感。這是他們最深刻的心理體驗,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弱勢地位,使他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體驗不到自身價值,甚至還會遭到強勢群體的厭棄。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喪失自我價值體驗,使他們心態失衡,陷入惡性的心理體驗之中,走不出這個心理的陰影,就很難擺脫現實的困境。別人欺負他,即使內心不負氣,也自認為是正常的,非常認同自己的弱勢身份。這種強烈的自卑心理極易導致自殺行為。
其二,過分敏感,自尊心強。弱體群體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唯恐被人忽略,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任何負面的評價都會導致內心激烈的沖突,甚至扭曲別人的評價,比如,別人真誠地誇他,他會認為是挖苦。他們非常敏感,跟他們交往時,必須謹小慎微,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在其內心引起波瀾,胡亂猜疑。
其三,容易情緒化。他們表面上好象逆來順受,然而過分壓抑恰恰積聚了隨時爆發的能量。由於他們缺少應對能力,失業、離異、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導致心理壓力。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認為別人睢不起自己,難以忍受,往往產生過激言行。比如有些民工受老板欺負,會因此自殺。他們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大動干戈,拳腳相向。有時當他們無力應對危機時,還會自殘,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造成"弱勢"的原因有許多,給弱勢群體提供心理支持時,求助者往往把自己的問題歸結於社會環境,提出不少超出心理咨詢范圍的要求。我告訴他們,我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政府官員,而是一個心理學工作者,我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只能解決心理問題。其實心理問題解決了,就會看到希望。正如劉歡所唱: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就是從頭再來。
對於弱勢群體的心理咨詢,我的咨詢策略是幫助他們直面自身的心理問題,尤其是自卑心理。鼓勵他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可改變的事物上,而是那些可以改變的方面。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少,其實,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卑本來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是向上的動力,會使一個人不斷超越自我,積極行動,也可以是向內的動力,讓一個人行為變得越來越退縮,什麼也不敢做。然而,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只有在行動中才能體驗到。自卑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做事情時過分謹慎,害怕出錯,等到自認為萬無一失的時候才行動,事實上,無論你考慮得如何周密,在實際行動中會出現很多意外,這些意外往往會給自卑者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行動更加退縮,以此作為心理防御機制,避免更大的傷害。在咨詢中,求助者用這種強大的退縮力量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這種力量非常強大,怎麼能說自己非常弱小呢?如果這種力量向外發展,同樣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可以成就許多事情。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正是引導求助者走出困境的起點,逐漸發現自我價值,事物本身並沒有改變,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據說,從前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一個賣雨傘一個開洗衣店,天晴的時候老太太憂心忡忡,別人問為什麼,她說:"我賣雨傘的女兒生意不好,我心裡難過。"但是下雨的時候她也不高興,她說:"我開洗衣店的女兒生意不好,洗好的衣服曬不干"。後來,有人告訴她:"其實,天睛的時候你可以為你開洗衣店的女兒高興,下雨天你可以為你賣雨傘的女兒高興。"老太太恍然大悟。這個故事給你的啟示是不言而喻的,生活有多面性,你可以選擇快樂也可選擇痛苦,主動權在自己的手裡。
一旦協助求助者找到自我價值感,他會從心理上站起來,找到自信,增加抗挫折能力,真正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而是腳踏實地。俄羅斯一位作家說過一句話: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此外,求助者也要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遭遇心理危機時,不是一個人獨自面對,而是找到親戚朋友傾訴一番,傾訴可以緩解心理壓力。
當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中國的弱勢群體人數超過一個億,需要一個及時有效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現在生活節奏非常快,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也比較多。災難性、突發性事件給人帶來的應激心理障礙,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支持,很容易積澱下來,成為一個永遠的心理創傷,非典時期的心理恐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國內開通了不少非典心理援助熱線,但畢竟還沒有形成一種社會機制。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