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目前科學上還不能使它逆轉。老年人在軀體生理功能衰退的同時,心理活動也要相應地起變化,如觀察遲鈍,記憶力下降,抽象思維能力降低,情緒易於焦慮抑郁,有的性格也有改變,行為也會變得幼稚起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一旦退休、離休,生活規律突然發生變化,多年的行為習慣、生活模式的改變,往往一時不大適應,易於產生頹喪情緒和不安全感;尤其那些應當退休但思想未通而勉強離開工作崗位的人還往往產生無價值感或忿懑心情。再是子女長大成人,各立門戶,或子女不在身邊,—或是遇有同輩親朋的亡故,又往往產生孤獨感和焦慮感。
目前世界各國對老年入的心理衛生問題十分重視。因為人的壽命延長了,“人活七十不稀奇了”。這樣,—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上必然比率上升。尤其在我國,計劃生育已定為國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要實行一對夫妻一個孩。這樣,家庭結構就會出現“四老、二中、一小”的體制,老年人的心理衛生就會更加突出。不過,我國自古有個孝順的傳統,非常講究倫理道德,這是我國老年人心理衛生的良好基礎,也是西方國家的老人垂涎莫及的。西方有些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家庭結構和親子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說,孩子長到十八歲就離開家庭,自謀職業,自尋出路,人到了老年,也是自尋出路,無人照管。所以不少老年人是悲慘、淒涼的。據報道,國外有個大富翁,死後七天七夜才被人發現。在許多精神病院裡,老年人竟占40%。我們應當繼續發揚我國道德的優良傳統,將老年人的心理衛生搞得更好,使人人都愉快地度過晚年。據研究,一般老年人在65歲左右精神狀態處於低潮,這一段心理衛生如何,社會適應如何,舉足輕重。如果這一段順利度過了,可以煥發“第二個青春”;如果這一段矛盾重重,心境不佳,或遇超過承受能力的重大刺激,易於加速衰老,一蹶不振。
老年人應當怎樣講究心理衛生?下列幾條可供參考。
(一)要維持心理上的適度緊張
過度緊張有害於身心健康,但無所事是,百無聊賴,沒有適度緊張也有害於身心健康。怎樣維持心理上的適度緊張?
1.必須樹立生活目標,不斷增強求新動機,心情愉快,滿懷信心地去生活。
2.生活起居節律化,對自己決不姑息遷就。古語雲:“起居無節,半百而衰”。老年人都應引以為戒。
3.要做工作,而且要做自己樂意做又有數量質量要求的工作,在工作中和晚年的勞動中體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愉快的、緊張的活動中可以延緩衰老,益壽延年。正如孔子所說:“發奮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4.要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要盡力堅持自我服務性勞動。尤其是兒孫滿堂的老人更要注意這個問題。俗語雲:“有兒四十即先老,無兒八十正當年”。這很值得有的老年人玩味。
5.堅持體育鍛煉。嚴格的體育鍛煉制度不僅增進身體健康,而且有助於維持心理上的適度緊張。
(二)加強自我調節,創造愉快心境.
1.做情緒的主人,在生活中盡力培養積極情緒,盡力減少消極情緒的發生。“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不無道理。古人衛生歌訣:“世人欲知衛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看來,今日尚可借鑒。
2.遇有矛盾挫折,主動盡快擺脫,不要鑽牛角尖,不要任消極情緒折磨並摧殘自己。要想到“利與身孰重?”要做到“轉念冰解”。
3.加強自我積極暗示,克服消極暗示。自我積極暗示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朝氣勃勃,有利於健康;自我消極暗示可以使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情緒低落,精神萎糜,有害於身心健康。比如說:“我老了,記億不好了”,有了這個心理准備,就會記憶越來越不好;“我老了,腿腳不靈了!”“我老了,頭腦不清了!”“我老了,性生活不行了!”“我老了,身體虛弱了!”等等,這些都會象緊箍咒一樣把自已束縛得死死的,以致心境不佳,精神不爽,包袱沉重,危害健康。古語雲:“畏老老轉迫,擾病病彌縛”,這一點不假.
(三)家庭和美,心理相容
老夫老妻更要相親相愛,全家人敬老愛幼,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親密無間,團結和睦。
(四)重建新的人際關系
要結識新朋友,心裡有話能有處說.切不可囹圄斗室,深居簡出。常言說,同齡相嬉,樂而忘老.
(五)趣味盎然
可以養花、養魚,可以書寫、繪畫,也可以定時收聽廣播,還可以從事點有趣的體力勞動。這樣可以填滿生活時間,陶冶性情,調節神經系統,延緩衰老。
(六)“處病不驚”
老年人有病同樣要“既來之、則安之”,不可胡思亂想,防止自我消極暗示。除非必須住院治療的病,一般不宜住院,應盡量在家治療和調養。這樣老人可以感到欣慰、安全,並飽嘗天倫之樂,有利於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