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小到大都讓人羨慕,他們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同學中的典范、家長心中的驕傲。但是正是他們身上的這些“光環”,有時會讓父母和老師疏忽了對他們成長中的弱點的關注,這缺少的一環就有可能成為他們不堪一擊的致命傷。
“開心果”變成了“林妹妹”
剛入大學校門的瑩瑩,還沒有度過新環境中的“蜜月期”,就已經哭哭啼啼地找媽媽、想回家了。最初她還憑著激情和熱情獨自處理問題,但不久就整天悶悶不樂、度日如年了。面對莫名的煩惱,她常常以淚洗面,只有在電話中跟媽媽哭訴一番才略覺安慰,最終竟發展到痛哭一場成為每天必做的“功課”。現在,就連感興趣的事情也都成了她的煩心事,似乎只有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
熟悉瑩瑩的人都會說她是一個健康陽光的女孩兒。
她活潑開朗,是家庭和同學中公認的“開心果”。她是學生干部,成績優秀,為人隨和正直,通情達理,做事情有股子堅韌勁兒,是個典型的“好孩子”。誰曾想,這位“開心果”和“好孩子”怎麼就變成了愁容滿面的“林妹妹”呢?
“好孩子”的心靈畫像
在不長的時間裡,為什麼瑩瑩的表現會判若兩人呢?從深層的心理機制來看,可以用“退化”的機制來解釋。面對問題束手無策時,采用大哭來表達情緒,這是兒童慣用的手法之一。但是如果大哭成為了主要的應對手段,尤其已經成為每天的“必修課”,以致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那麼一定是出現了心理失調。
其實學校中有許多像瑩瑩這樣的“好孩子”,他們從小到大都讓人羨慕:他們學習優秀,明是非、講道理,對自己要求嚴格,做事認真努力,行為中規中矩,幾乎從不犯錯誤;他們善於反省和控制自身的行為,不與他人發生沖突;他們情感敏銳、細膩,自尊心強。他們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同學中的典范、家長心中的驕傲。但是正是他們身上的這些“光環”有時會讓家長、老師疏忽了對他們成長中弱點的關注,這缺少的一環就有可能成為他們不堪一擊的致命傷。
比如,由於非常關注成績和自己各方面的表現,尤其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這些“好孩子”無形中要求自己在學習、才藝、交往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現,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他們在“光環”的下面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維護著自己完美的“面具”。但是他們在內心深處積聚著許多消極情緒。他們在高考、上大學、戀愛等重要人生階段中很容易出現問題,有些學生甚至會采取自殺等極端行為。據一項對某重點高中學生的調查,被公認的“好孩子”中竟有30%的學生心理或行為出現偏差。“好孩子”群體中的這些學生如果要健康成長,還真需要滋補一下他們的心靈。
“好孩子”的家庭畫像
一種行為如果頻繁發生,就不是偶然現象。固然,環境的變化、特殊事件都可能讓和瑩瑩相似的孩子表現暫時失調,但是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回顧“好孩子”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好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行為方式、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有很多的“應該”、“不應該”等潛在原則。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孩子隨便與其他的孩子玩耍,除非了解對方的家庭背景,以免受到不良影響;他們要求孩子不能隨便耍脾氣,不能隨便評論別人,不能和別人吵架,因為那是很沒有修養的表現;孩子不能上網,因為網絡很危險,晚上不能和同學出去玩,不能睡得太晚,不能穿太花哨的服裝,不能追星,不能看無聊的電視劇……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在一個完全純淨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們也已經把這些清規戒律爛熟於心,凡事都要與之比對,來決定取捨。
父母們“很講理”,冷靜理性,善於分析和處理問題,每每孩子遇到問題,父母便運用他們的智慧與人生經驗為孩子做出條條框框的分析,讓孩子不必繞彎路就可以一路坦途地走下去,快速成長。孩子也為父母的“高見”折服,遇到任何問題就會找到父母作為決策的“拐棍”。
長此以往,這樣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旦在新環境中遇到的問題復雜性增加,原有的“拐棍”無法奏效時,他們就無法自己招架,只能用兒童階段的手法來應對或逃避了。
“好孩子”家庭教育點評
嚴格的教育固然不能說是錯誤,但是失去平衡的家庭教育就有可能出現偏差。
情感教育與理性教育失衡
不難看出,瑩瑩們很像個“小大人”,他們認真、嚴格,不輕易暴露出弱點和“情緒化”行為。而實際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的層面,可以比喻為頑皮的孩子和嚴厲的長者。頑皮的孩子是人在內心中最自然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任性而活潑的,很多時候是不講道理的,就像是一頭無人馴服的小野馬;嚴厲的長者代表著理性和規范,是父母和社會要求的化身。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與肯定,會努力按照父母的願望行事,逐漸地把父母和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對自己的要求,當然這也是每個孩子的成長任務。但是二者的關系應該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趨向平衡,如果提前跨越必經的心理成長階段,就如同“拔苗助長”一樣,終歸要在此後的歷程中“補課”,重新退化到“兒童期”。這一點也不奇怪。
健康的人應該是感性與理性平衡的人。完全理性無疑像一部機器,沒有色彩;放縱情緒不加控制也會墮落為動物,沒有教化。在適當的時候,允許頑皮的天性出來活動活動筋骨,就像讓野馬撒撒歡兒,放放風,再慢慢地尋找時機馴服它。如果一味地用缰繩緊緊地拴著,總有一天它會成為脫缰的野馬,恣意妄為,不可收拾。交還給孩子自然態下的天性,給一份空間讓那個頑皮的天性得以釋放,然後教他們學會適當地駕馭這個頑皮天性,這就是情緒教育的含義和作用,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而過分中規中矩的“好孩子”更需要彌補情感教育的缺環。
“嫁接”式教育和“培植”式教育失衡
許多父母因經歷過太多的生活磨砺和坎坷,而擁有了滿腹的閱歷和思考。為了孩子順利成長,他們希望用自己的閱歷把握孩子少走彎路,以最快的速度成長。因此,他們替孩子思考、分析和處理問題,為他們掃除道路上的障礙,殊不知,這只是簡單地把家長的思想移植和嫁接給了孩子。而不經過孩子自己加工得到的理念永遠是缺乏生命力的抽象符號。因此,許多孩子會說,“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一給我講道理,我就煩。”其實他們需要道理,也需要親身實踐來明白這些道理,即使走彎路也是必要的嘗試和經驗積累,是建構他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觀點的重要過程,在孩子頭腦中孕育出來的道理才能真正變成他們自己的“道理”。雖然孩子在長大,許多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的呵護和控制,智慧的父母也要學會“收”和“放”的平衡!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