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瀉是常發生在秋末冬初的一種急性消化系統疾病,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腸炎,呈散發或小流行;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潛伏期1-3天,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兒,>4歲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病初即有嘔吐,常先於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常並發脫水和酸中毒。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數日後嘔吐漸停,腹瀉減輕,不喂乳類的患兒恢復更快,病程約3-8天,少數較長。大便鏡檢偶有少量白細胞;感染後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排出,最長可達6天;血清抗體一般在感染後3周上升。病毒較難分離,有條件可直接用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測病毒,或用elisa法檢測病毒抗原,或pcr及核酸探針技術檢測病毒抗原、抗體。
秋季腹瀉由於是由病毒引起,而目前對病毒沒有特效治療,而以對症治療為主。
腹瀉時進食和吸收減少,而營養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飲食過嚴或禁食過久常造成營養不良,並發酸中毒,以致病情遷延不愈影響生長發育。應強調繼續飲食,滿足生理需要,補充疾病消耗,以縮短腹瀉後的康復時間,但應根據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狀況、個體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時的飲食習慣進行合理調整以母乳喂養的嬰兒繼續哺乳,暫停輔食;人工喂養兒可喂以等量米湯或稀釋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湯、粥、面條等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有嚴重嘔吐者可暫時禁食4-6小時(不禁水),待好轉後繼續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腸炎多有雙糖酶缺乏,對疑似病例可暫停乳類喂養,改為豆制代乳品,或發酵奶,或去乳糖奶粉以減輕腹瀉,縮短病程。腹瀉停止後繼續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並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秋季腹瀉常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因此要及時補充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如果脫水不重可在家護理,用口服補液鹽糾正脫水,直至患兒眼窩不凹、尿量增加為止。如果脫水很重,伴有嘔吐,不能口服補液,則需在醫院靜脈補液。同時口服一些抗病毒、止瀉和微生態制劑,如利巴韋林、媽咪愛、金雙岐、思密達等藥。如果發熱可用退熱劑,或酒精擦浴、枕冰袋等方法物理降溫。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