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仁心仁術,即使年逾八旬,仍不離開臨床一線,堅持門診和查房,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娴熟的技術服務於廣大患者。
除了讀書臨證,徐景藩空閒時喜歡潑墨揮毫,臨摹名家法帖,曾經一氣呵成完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字如行雲流水,沉穩端莊。他認為書法為“紙上的太極、墨上的氣功”,可陶冶人的性情,修心養性,排除心中的憂慮和煩惱,從書法藝術中吸取精神營養,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
勤讀經典醫書數十年,徐景藩養成了每天讀書的習慣,堅持一個“恆”字。可謂“活到老、學到老”。他說,學習中醫除了要多讀書,還要多背書、熟讀書,該背的要背,特別是對經典著作要扎扎實實地下功夫,熟讀、嚼透、消化,這是一項基本功。讀書使他受益匪淺,不僅利於他為患者解除病痛,也促使自己頭腦更加靈活健康。他認為,如對《內經》、《金匮要略》、《傷寒論》、《溫病條辨》等能做到信手拈來,在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
案有好書 讀書為樂徐景藩認為,讀書養性是莫大之樂。特別對中醫經典著作各家學術,他反復閱讀,溫故知新,其中樂趣,難以言表。他把“心無機事,案有好書”作為養生座右銘。他認為讀書是天下最樂之事,終身受用無窮,學問日深,道理日新,愚者因之而賢,昧者因之而明,寒暑風雨,黃昏清曉,窗下安然面對古人,為莫大之樂。
徐景藩不僅十分注重心理保健、仁術濟世,作為脾胃病專家,他還有獨特的養生“膏方”。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亞健康的主要症狀是精力不濟、頭暈、腰酸、乏力等。徐景藩說,出現這些症狀,先要調脾胃。例如,膏方滋補就是人們傳統進補的最佳方式。膏方是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單味或多味藥物組成方劑,制成補膏,用以補養身體。
心理保健 仁術濟世中醫常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情志的太過與不及,都可導致氣血運行失常,髒腑功能失去平衡。徐景藩常說人生在世,要有一顆平常心,要學會隨緣二字,就可消除許多煩惱,若為貪欲所羁絆,猶如東漢之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鬓為白”。
人生天地之間,得天地之氣而生,生病總是難免。徐景藩對付身體小恙,就自己開點中藥湯劑,少則1~2服,多則5~6服,總能藥到病除。這既是源自他對中醫藥學的堅定信心,也是對自己醫術的信心。
知足常樂 起居有常徐景藩認為,《黃帝內經》所言“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即是養生保健之道。他自編自練松筋操、頸項操、呼吸操和眼保健操等,來達到強壯筋骨、抗老防衰的目的。他一貫主張飲食宜清淡,五味應適度,不要吃得過飽,還應注意勞逸結合。
1996年,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被授予白求恩獎章;2009年,他又以醫術和人格魅力被評為全國首屆國醫大師。他是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徐景藩。徐景藩雖已過耄耋之年,但思維敏捷,行動自如,仍堅持在一線為患者服務,這得益於他“飲食有節、防怒戒滿、愉悅為貴、勞逸適度、絲竹琴聲、體育強身”的養生之道。
徐景藩,1928年出生,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6年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首屆國醫大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