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現代釣魚活動中,每個人都追求心境與環境俱靜,這樣才能達到休閒健身的目的。我們要掌握適當的釣魚技巧,同樣要在釣魚中磨煉自己,修身養性,爾後再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去。當然,大多數人並不是要當政治家(即“釣文王”),但每個人都要繼續進取,那麼從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中可以得到各自不同的啟示!
為了渲染“釣人不釣魚”的成功,後人想像並編撰姜太公釣魚的許多具體情節,如直釣無餌、離水三尺、願者上鉤等等,以致“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還成了俗語。但我認為,這未必符合當年姜太公釣魚的實際情況。果如上說,則他根本談不上在釣魚中修身養性。而《說苑》中的記載,則相對真實可信:“呂望年七十,釣於渭渚,三日三夜無魚食者”。遇到這種情況,再講“修身養性”的姜太公也必然會一時失去耐心,以致“望即忿,脫其衣冠”。修身養性是不易做到的,姜太公豈能例外?何況是長期的等待。怎麼辦呢?還得請教老漁翁。“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這幾句關於釣魚方法的介紹,言簡意赅,既能在釣魚時有所收獲,即釣到魚,又能使釣魚者保持“心靜”的境界。於是,姜太公“初下得鲋,次得鯉”。當然,他最終釣到了文王。
姜太公為什麼要釣魚?又怎樣釣魚呢?《史記》並沒有明確記載。它只是客觀地介紹,呂尚(姜太公)的祖上也曾做過大官,但後來因故貶為了庶人。從呂尚後來佐周統一天下的政績看,他是一個有學問、有大志的人,卻因生不逢時,長期未遇明主,無法施展才華,所以一度隱居在渭水之陽。但我以為,他也並沒有真正淪為衣食無著的勞動者,所以釣魚並不作為“謀食之道”,而是以此來自娛自樂,或者說借此“修身養性”,因為釣魚需要安靜的環境和心境。當時的“茲泉”應是比較清靜的地方,但呂尚的心卻不可能永遠安靜。他迫切地需要遇到明主,為自己建功立業創造條件。但又要耐心等待時機的到來,不能有半分急躁。這種安靜、耐心和等待,正是政治家或者准備成為政治家的人必須具備的修養。呂尚與眾不同的是,他不怕挫折,到“年老”也沒有喪失追求的信心,並最終取得成功。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之所以長久流傳不衰,是因為它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中國儒家思想相一致。當然這強調的重點是,在“窮”時(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不僅要“獨善其身”,還要為今後的“兼濟天下”做好准備。白居易的《渭上偶釣》一詩,講得最直接:“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
《史記》載:姜太公,原名呂尚,出仕前一度隱居於渭水之陽,即古代稱為“奸”的地方。《呂氏春秋》記載:“太公釣於茲泉遇文王”。可知“奸”與“茲泉”同地。唐人張守節注釋《史記》時進一步指出:“溪中有泉,謂之茲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呂氏春秋》所謂太公釣茲泉也”。所以,今陝西省寶雞縣溪河畔(渭水之陽)還有“姜太公釣魚台”的遺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姜太公釣魚可說是中國古代文人釣魚的最早記述。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