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最需要的是什麼?近日,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非盈利機構)對北京1萬名老年人發起了養老服務需求問卷調查。調查發現,近五成老年人認為缺少子女的陪伴是養老中最大的問題,而對養老金擔憂的老人不足三成。
“老人對於家庭幸福感的心理需求遠大於物質方面的需求。”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萍表示,良好的家庭狀況有利於提升老人幸福感。但當前社會,生活習慣、年齡差異、工作壓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使老年人與子女之間交流、陪伴的機會越來越少。楊萍認為,這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流動性大已成為我國家庭模式的重要形態。目前,中國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總人口的一半。未來,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預計將突破70%。老人與孩子不在一個城市,一年見面次數自然減少;第二,父母與子女關系之間有代溝,雙方缺乏有效的交流方式也導致子女和父母即使待在一個城市,見面交流的機會也不太多,如果婆媳關系處理不好,更會影響子女和父母的交流;第三,有些子女對父母的關愛僅停留在表面,看似常去父母家,但往往只是走個過場,吃完飯又去忙其他事兒了。
看望父母是一個子女的義務與責任,不能流於形式。盡管早在2013年,“常回家看看”就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是老年人與子女的關系仍存在不少問題。
不少人認為,陪伴是可以用物質來彌補的,但楊萍認為,老人會更關注精神層面的滿足,如家庭的和睦與子女的陪伴、興趣的培養等。楊萍建議,與父母在一個城市但分開居住的子女,無論工作多忙時間多緊張,至少半個月應看望一次父母。如果父母年歲已高、身體不好,幾個兄弟姐妹或配偶更要每天輪流陪伴;離家的孩子要常與父母聯系,進行有效溝通。未婚的子女可以一周打一次電話,已成家的子女最好三天和父母通一次電話。你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情況都可以告訴老人。哪怕就告訴他們“我挺好”,他們也會得到慰藉。此外,還要多關心、了解他們的近況,如吃了什麼、最近身體如何等。楊萍強調,和老人交流,要多包容。首先,切忌給他們擺臉色,頂撞他們;其次,多找一些老人感興趣的話題。和父親聊聊時政或興趣愛好,和母親談談流行的電視節目;最後,給老人多些贊美。如,可以給父親說“您的建議真不錯”;多對母親說“您做的菜和小時候的味道一樣好”,他們會因為你的在意而對晚年生活感到更幸福。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