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冬不是冬至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2、立冬與冬至的含義也不同
立冬表示冬至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此時天氣開始由涼轉冷,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時天氣變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歷的12月22日前後。
3、立冬與冬至的氣候也不同
立冬後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1、吃紅薯
紅薯系糧食中營養較為豐富的食品。由於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紅薯能防止肝髒和腎髒中結締組織萎縮,防止膠原病的發生。
2、吃蘿卜
蘿卜含有較多的水分、維生素C,一定量的鈣、祖國醫學認為,蘿卜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症。可見蘿卜對調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冬季蘿卜賽人參”之說,對冬季常見的消化不良、風熱型感冒、扁桃體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3、多吃包心菜
包心菜其維生素C和鈣含量非常豐富。包心菜還含有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錳,是人體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質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它能促進人體物質代謝,十分有利於兒童生長發育。其多量維生素C能增強肌體抗癌能力。
1、營養平衡很重要
天氣寒冷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排尿增加,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初冬時節應適當增加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還可多吃雞、甲魚、木耳等食品。立冬過後應少吃生冷食物,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建議在加工冬季食物時,盡量多采用炖、煮、蒸、燴等烹調方式,這樣更易保存食物營養,有利健康。
立冬後,日照時間縮短,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注意經常吃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奶類、豆制品、海產品、動物肝髒等。
2、酒適量,茶因人而異
喝酒一定要堅持適量的原則,過量飲酒又不能代謝出去會對內髒造成損傷。每年的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兩段時間喝白酒容易引起內髒燥熱,所以立冬過後要慎喝白酒。
喝茶能去人身異味,有益健康,但是喝茶也要根據自己身體選擇不同性質的茶。綠茶性涼,適合胃熱的人喝;紅茶屬於溫性,有利於消化,可助胃涼的人暖胃;花茶性溫,一般也適宜暖胃;烏龍茶則結合紅茶和綠茶的特點,性平。
3、穿衣要“恰如其分”
入冬後,氣溫低,氣候干燥,受寒冷刺激易發生凍傷和皲裂。因此,冬季防寒保暖,應做到“恰如其分”。衣著過少過薄,既耗陽氣,又易感冒;衣著過多過厚,則腠理開瀉,陽氣得不到潛藏,寒邪容易入侵。
由於青年人代謝能力強,自身的體溫調節能力比較健全,皮膚血管能進行較大程度的收縮來減少體熱的散失,因此穿衣不宜過厚。對於嬰幼兒來說,因其身體較稚嫩,體溫調節能力差,應注意保暖。老年人穿衣則應以防寒保暖為主,力求寬松、輕便,切忌緊裹身體。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