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框架,根據病人身、心、社會、文化需要,提供優質護理。也就是說,整體護理是以病人為中心,以滿足病人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為目的的護理。在兒科開展整體護理,就是以滿足患兒的各種需要為目的開展的優質護理。在兒科,護理對象是0-14歲的兒童。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人的需要分為五層: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愛和歸屬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在兒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為滿足這些需要,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兒童,由於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進行心理護理非常困難,很難達到預計的效果和目的,甚至還會達到相反的結果。為更好的開展護理工作,我們通過對家長的心理護理,希望家長以其與患兒親密的關系和熟悉的表達方式,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
由於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當前現實生活中的兒童大都是獨生子女,一旦發病,父母格外緊張、焦慮,他們大都過分照顧,誇大病情,對醫護人員提出過高要求。所以兒童病人的心理護理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對家長的心理支持。家長的心理狀態對兒童病人有著直接影響。例如家長對護士的不滿意可以轉化為病兒對護士的憤怒;父母的傾向可以變為兒童的傾向,如不要某護士阿姨打針等等。在臨床,我們發現,家長與患兒在許多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幾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長的恐懼感、悲哀感、焦慮感等與患兒的這些心理表現是相互影響的;但家長與患兒對疾病的主體感受不同,又使家長有一些患兒沒有的心理表現。便如希望角色轉換,代替患兒接受痛苦的治療等。在此我們對家長的不同心理表現以及針對這些心理表現進行護理的體會進行探討。
1 患兒家長主要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及表現
1.1 焦慮和緊張:
1.1.1入院時對疾病的缺乏認識,對環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緊張與焦慮;表現為反復詢問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斷打聽醫護人員的情況,希望轉到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所管的床位。
1.1.2住院期間由於病情變化產生的緊張與焦慮;表現為對病情變化的反復陳述,要求醫護人員不斷觀察,耽心遺漏病情變化。
1.1.3由於長期住院經濟負擔較重引起的焦慮;表現為不安心治療,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懼與缺乏安全感:
1.2.1家長對疾病預後產生的恐懼感;
表現為對其他相同疾病患兒的預後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兒的家長,表現得很悲觀,避免說一些關於生死的問題甚至字眼。
1.2.2由於心疼孩子而對各種注射和侵襲性的檢查產生的恐懼感;表現為患兒在接受檢查和治療時家長表現出不敢看或者躲開的行為。
1.3懷疑和不信任
1.3.1對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對治療方案的懷疑;表現為拒絕配合醫護進行治療,闡自使用自己所謂的辦法或找來許多書籍對醫生的診斷進行對比,並以書上的方案為准。
1.3.2 對醫務人員由於年齡、性別、言語、著裝等外在條件和表現引起的不信任;表現為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換主管醫護人員。
1.3.3 對醫療設施和治療環境的局限引起的對治療能力和條件的懷疑;表現為挑剔住院環境和設施,要求轉院等。
1 2 3 下一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