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醫學模式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轉變,應用醫學心理學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利用醫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來調節患者病理心理,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視。
中青年患急性腦血管病後,在恢復期和後遺症期有不同程度的身體傷殘,多使病人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處在悲痛和憂郁中。臨床上發現,在不同病種病例中,神經功能損害較重的病人心理問題更多,心理健康狀況更差。我科2008年1月到11月共收治中青年腦血管病患者240例,現將心理護理及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240例患者,男152例,女88例;年齡29~59歲。其中腦梗死190例,腦出血30例,急性病毒性腦炎2例,持續癫痫發作4例,後循環缺血14例,合並語言障礙42例,有不同程度肢體活動障礙及偏癱者208例。
240例患者經慢性期心理護理和急性期的康復治療,多數達到滿意效果,其中210例恢復健康,返回工作崗位,余30例轉歸回家。
2心理護理
2.1急性期心理護理 患者經治療與護理後隨著疾病轉歸,一旦意識恢復,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文化水平較高的患者,對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生有一知半解的了解,而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對疾病了解甚少。
當發現自己失語、癱瘓、吞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時,部分患者出現精神不振、性格改變、情緒較脆弱、悲觀失望、思想顧慮過多等表現,希望醫護人員能“藥到病除”,疾病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康復;還有部分患者表現為焦慮不安或抑郁,夜不能寐,易激動,常對家人發脾氣,不願講話,甚至對醫護人員詢問的問題也不願作答。
根據患者的種種表現,醫護人員應積極配合,讓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和認知,實施適當的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導,積極向患者介紹治療疾病的新藥、新技術,讓患者消除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2恢復期心理護理 在醫護人員精心治療與護理下,病人的病情開始逐漸好轉,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對健康充滿希望,急切想擺脫醫院環境,盼望殘傷的肢體功能盡快全部恢復。
經過按摩、被動肢體康復訓練、語言功能訓練,但病情的恢復未達到患者所期望的程度時,患者的情緒往往再次出現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現為自卑、猶豫、缺乏自信心,個別患者甚至拒絕治療。
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需求,誠懇耐心地與患者交談,多舉一些臨床治愈的實例,介紹康復訓練的技巧與手法,鼓勵和支持患者,使其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
2.3肢體活動障礙及偏癱的心理護理 臨床實踐中,肢體活動障礙及偏癱是急性期腦血管病的常見症狀。從患病恢復到肢體逐漸抬高及能對抗一定阻力以及獨立行走,主要取決於病情輕重。
實踐證明,通過一系列的訓練,能盡快改善其腦循環及肢體運動功能,強化神經功能的可塑性。增強大腦雙側半球的聯系性,促進各功能早期恢復。恢復期指導患者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肌力強化訓練及運動協調訓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主活動如穿衣服、進食、刷牙等。在藥物治療後配合被動鍛煉與主動鍛煉,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因偏癱臥床給獨立的日常生活帶來多種困難,部分患者逐漸失去生活信心,或完全依賴家人和護理人員的照顧,所以必須鼓勵病人進行日常生活的動作訓練,醫護人員要有耐心,熱情指導和協助,要看到患者每一點的進步,多給予正面鼓勵,以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