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家庭處於獨門獨戶,農村家庭成為獨家獨院。家庭與家庭,居民與居民之間,形成了一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人們退休後從社會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職業型轉變為休閒型,社會活動范圍也相對縮小,從而容易出現心理失衡。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心理發生老化,時常被失落、孤獨、焦慮、猜疑籠罩,使心靈蒙上一層陰影,他們渴望情感關愛,企盼心靈慰藉,希望人們走進老年人的內心世界,給他們帶來幸福、快樂、充實的生活。由此看來,老年人不僅要求有滿意的物質贍養,而且要有滿意的精神贍養。
1.人格上尊重,滿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況耗盡了半生心血才將子女養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當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順和尊重。譏笑、責難,甚至虐待老人等行為都是不道德的。有位老人在一項調查留言中說:“要提倡尊老敬老,改善愛少過分,尊老不足的現象”。尊敬老年人,適當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們國家是一種傳統美德。
2.精神上安慰,滿足依存的需求: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種空虛和孤獨的心情,他們希望享受天倫之樂,得到家庭溫暖。子女書信問候,節假日探訪,捎一點老人所喜歡的食物,甚至小輩們的親近與求教,都將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3.生活上關心,滿足求助的願望: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事情老人已力不從心了,小到穿針引線,大至粗重活兒,都需要後生晚輩去主動關心。如果患病臥床,就更需要別人的幫助了。
4.言語上溝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閒時常會產生一種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獨感,尤其是兒孫們上班或上學後,憂郁之情就難以排解。此時,若邀兩三個知己朋友,海闊天空地“侃”上一陣子,老人的精神狀態可大為改觀。
言語交流與溝通,可健腦益神。聊天內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長戶短;大至國家政治時事和社會新聞,小至凡人瑣事和柴米油鹽醬醋茶。聊天時,老人既可緬懷留戀過去,又可憧憬幸福晚年,還可交流飲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經驗。從聊天中增長知識,獲得信息。真是領略真情在人間,體會趣味哲理在百事。
言語交流與溝通,可排遣寂寞。一旦有空兒,就可到左鄰右捨或老朋友家裡坐坐,侃侃“海闊天空”,傾聽“肺腑之言”,能將憂愁苦悶拋至九霄雲外。如此會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不單調寂寞,對調節情緒寬闊胸懷,增強機體免疫力大有益處。
5.環境優美,滿足舒適的需求:日本一位心理學家認為,人進入老年期後有四種喪失,即生活環境喪失、身心健康喪失、親朋好友喪失和生存目的喪失。所以老年人要求生活環境好些,以滿足其舒適感的需要。有活動場地進行鍛煉,以促進身心健康。通過參加活動可結交新的朋友,以排除孤獨感。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在城市建設時,要給老人健身、娛樂、養老多留些空間,以滿足他們歡度晚年的心理需求。老年人需要有一個整潔、優雅、舒適、安靜的環境,這是老年人休養生息、健康長壽的條件。
6.要注意滿足不同的心理需求:長期患病的老年人心理變化是復雜的,由健康人轉變為“病人角色”,會很不適應,內心向往健康,便產生焦慮不安、煩躁情緒,他們需要得到安慰、支持和幫助。通過家屬子女關懷、照顧,使老年人在患病期間能夠安心養病,保持心情愉快,爭取早日痊愈。
居喪老年人(指近期內失去配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活動變化劇烈,很多人由於不能較快地適應新情況而致使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甚至導致早衰、早亡。一位研究者指出居喪老年人的心理活動變化可分為七個階段:震驚、心情紛亂、強烈的情緒波動、有罪感、孤獨、寬慰自己、重建新的心理模式。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地設法縮短這些階段,盡快恢復正常的心理活動,這就是心理適應。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居喪老年人的心理活動也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對於居喪老年人的心理活動變化影響舉足輕重。因此,子女應該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變化,主動體貼關心他們的生活,支持老年人的各項正當活動,鼓勵老人培養自慰心理,避免自責心理、轉移注意重點、追求積極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只要居喪老年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再加上子女和其它方面積極配合,那麼他們的心理適應會盡快建立起來。
從廣義上講,孤獨老年人是指一切不和青壯年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他們的主要心理特點是孤獨感較強,還有自卑、被拋棄感等消極心理。他們是一群格外需要得到社會關心和照顧的老年人。孤獨老年人的子女親友應該責無旁貸地去幫助他們,社會福利事業也應該更好地為他們服務,使他們在社會大家庭中感到春天般的溫暖。
不僅有許多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活躍在生活的各層次之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身體不健康、心境不愉快的老年人。我們要注意研究這些老年人特殊的心理變化,針對性地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