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一次調查,中國60~64歲的城市低齡老人喪偶率為16%,農村為20%。而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喪偶率,城市為63%,農村為76%。老年夫妻在幾十年相濡以沫中悄悄積澱下一種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平時湮沒在瑣碎的生活中,只是在喪偶的一瞬間才會爆發出來,給人以致命打擊。那麼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心理陰影呢?
主動走出悲痛 重新尋找生活真谛
事例:夏大媽的老伴年輕時經常出差,他們夫妻是聚少離多。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兩個人有時間在一起享受晚年的美好時光了,可沒過幾年,丈夫卻一病不起,最終離她而去!她心中的精神支柱一下就塌了下來。在那以後將近半年時間,她老是生活在幻覺中,老是聽到老伴說“明天我要出差,把我的絨衣准備好。”她急急地把他的絨衣拿出來,才想起他已經不在了,頓時淚如雨下……
專家點評:喪偶是所有有婚姻的人幾乎都要經歷的人生過程,夏大媽需要及時地與老姐妹們溝通,多跟朋友們進行交流,“通則不痛”,過好今天和明天,才是對老伴的最好回報,這樣就能邁過悲傷的“門檻”。
慢慢改變周圍環境,讓老人開始新生
事例:很多人在喪偶後,最怕見亡人的東西,人亡物在的那種悲涼,銘心刻骨。而於大爺卻恰恰相反,他就是要找這種感覺,於是每天把自己關在和老伴生活的那間屋子裡不出來,身邊擺滿老伴的東西——這可急壞了兒女們。
兒女們覺得無論如何不能讓父親再這樣下去了,惟一的辦法就是讓他離開那個熟悉的環境。女兒想出種種招數,終於把父親接到自己家;兒子則閃電般找裝修隊把房子整個變了個樣,想給父親一個驚喜。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當父親站在那間裝修得舒適、明亮的房間時,卻沒有一絲喜悅,人陡然變蔫了。對於他來說,惟一支撐著他還能活下去的那個環境沒有了,他什麼也沒說,又一次把自己關在房裡——他試圖自殺。兒女們忙不迭地將他送進醫院。
專家點評:睹物思人是人類一個共同的特點,而老人的這個特點要更為突出,這是因為老人的記憶特點是以回憶往事為“優勢”,老伴已經去世,他的注意力就更向老伴留下的物品集中,將自己的思念、情感都投射到了這些物品上,從而創造出一種心理感覺,覺得好像是在跟老伴在交流。這種睹物思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可以使老人的情感得到臨時的寄托,悲傷的情感得到緩沖,但睹物思人同時也會讓老人的思想、情感過於集中地放在這上面,就會使其對新生活的向往中斷。子女們要改變喪偶老人的生活環境,要事先與老人溝通,記住“欲速則不達”,不能“拔苗助長”,要慢慢地讓老人從悲痛中走出來。
向心理醫生求助,擺脫抑郁
事例 :齊大娘今年75歲,老伴去世8年了,是患癌症死的。老兩口原來感情一般,爭爭吵吵到白頭。可自從老頭去世後,她對他的那份感情到了讓人無法理解的程度。在老頭去世的第3年,她看到電視上播出了外地一名治療老頭那種癌症的專家,於是特意坐車到那位專家所在的醫院去咨詢。一日三餐她總要先在老伴遺像下的矮櫃上給老頭擺上一份飯,放上一雙筷子,8年來一餐也沒落過。
專家點評:自從老伴去世,齊大娘陷入了自責的負面情緒循環中了,這反映出其好的人格特點,就是對自己能進行反思,這是個優點,可以將悲痛變成一種緬懷。但這種自我反思如果過於深切、過度,就變成了一種有害的反思,是抑郁的一種征兆。
建議遇到這種情況,家人應帶老人到醫生那裡檢查,看是否有病態反應;此外,要轉移老人的注意力,讓老人撿起自己的愛好來,如聽聽老歌、看看優美的繪畫、進行舒緩的體育鍛煉等,在陽光不是特別強烈的時候,多出去曬曬太陽、散散步,如果家人能夠圍繞身邊,或種點花草、養點魚蟲貓狗等,也可以緩解抑郁情緒。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