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姚雪垠青年時體弱多病,到了中年身體才逐漸好起來。他年過七旬時,每日還能寫作和讀書在十個小時以上,血壓不高,心髒無毛病,從不失眠,雖然記憶力不如以前,但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不衰。他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其中的一條是生活有規律,不吃過量之食,喜歡食粥。他說:“晚飯我吃得較少,而且喜歡喝點稀飯,不管大米、小米稀飯或玉米糁稀飯都喜歡。”
地處江南的杭州,市民也有晨起食粥的習慣,而現在走在街上,也能看到不少專門的補粥店了。我國歷史上的不少名流也喜用補粥以養生益壽,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愛吃“豆粥”,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說:“夜饑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能,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
現代名醫沈仲圭先生,早年在上海,見民間小食店中有羊肉粥出售,吃後他深有體會地稱贊說:“羊肉粥價廉而味美,此平民冬日之食補妙品,體弱之人日進一瓯,不稍間斷,開胃健力,得益非淺。”在我國南方的廣州,補粥風味獨特,名目繁多,有豬骨粥、八寶粥、糯米麥粥等。
老人保健 補粥調理俗話說:老人吃粥,多壽多福。在我國民間,人們也有食藥粥以補養身體的習慣,還有專門開粥店的。對於老年人養生保健來說,吃些補粥較為適合。補粥即滋補藥粥,補粥的花色品種豐富多彩,且季節不同,品種有別,功用各異,如春天吃菜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羊肉粥,現在的夏天則吃綠豆粥。
食粥可以長壽,可以防病。養生名著《老老恆言》中說:“每日空腹 ,食淡粥一瓯,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其老人養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時,食淡稀飯一碗。宋代大詩人陸游專作《食粥》,其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壽逾八秩,可見其食粥的補養之效。
唐宋以後,歷代醫家對藥粥的應用逐漸廣泛,對藥粥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到了明代,我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本草綱目》中又收載藥粥方62首,其中包括許多滋補藥粥。在清代,研究藥粥的醫家和養生家就更多了,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黃雲鶴的《粥譜》等書中,均載有大量的滋補藥粥。
粥,俗稱稀飯。食粥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一種獨特的飲食方法。用適當的中藥、食物和適量的大米同煮為粥,叫做藥粥,而用於補益身體為主要目的的藥粥叫滋補藥粥。藥粥進補療疾的學說,是傳統中醫學的組成部分,漢代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其中就有很多米藥同用或病後食粥的經驗,實為使用藥粥的先驅。
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也主張少食肉,多食天賦之味和自然之物,認為“天之所賦者,若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有食(滋養)人補陰之功”。明代養生家萬全在《養生四要》中說:“五味稍薄,則能養人,令人神爽;稍厚隨其髒腑,各有所傷。”顯然,飲食清淡自然補益之功明顯,厚味甘肥則易於傷及髒腑。飲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
中醫養生學主張飲食養生總的原則是食宜清淡,對老年人的保健或患病後的康復,飲食清淡尤為重要。唐代大養生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故要“每學淡食”。
飲食清淡自然補益之功明顯,厚味甘肥則易於傷及髒腑。飲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春天吃菜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羊肉粥,夏天吃綠豆粥。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