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老年人口迅速增長,老年人已成為藥品市場的最大消費人群。據統計,老年人消費的處方藥品占23%―40%,非處方藥品占40%―50%。但老年人用藥的安全問題也應引起重視。
有文獻報道,超過60歲的老年人因為藥物治療而發生不良反應的危險性是一般成人的2.5倍。專家指出,由於老年人用藥和成年人有所不同,在劑量和用法上都應加以注意。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接觸到藥物,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接觸幾率也越來越大。藥物一般分為兒童型和成人型。老年人生理機能不斷退化,完全不同於年輕人,然而卻沒有完全針對性的老年型藥物。目前老年人在服用藥物時,還是按照成人這個模糊概念用藥。從這個角度講,老年人用藥是有別於年輕人的。那麼老年人服藥有什麼特點?會出現一些什麼樣的誤區?
混合用藥很危險
王大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每次要服用多種藥物。最近老人總是感到頭昏,而且頻頻跌倒,檢查後發現正是由於這些藥物的聯合副作用,才引起頭昏。這樣的老年患者在臨床上很多見,大多是3種疾病以上的心腦疾病患者,且多是在穩定期作為預防保健服用的。
衛生部北京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師張亞同介紹說,導致重復用藥的原因還有很多,所表現出的主要問題一是患者有多種疾病,臨床症狀多,病因復雜,加之求治心切,常先後在多家醫院或不同科室就診,出現處方藥物相同或相似,而患者又不懂,結果就會重復用藥;二是目前治療常見病的合成藥物不少,其中治同一種或同一類疾病的合成藥中的主要成分大同小異,但藥名不同,患者自行購藥,幾種同買,買回後又不仔細讀藥品說明書,結果將幾種藥名不同但成分相近的藥物同服,也是重復用藥的突出現象。
藥物是一柄“雙刃劍”,幾乎不存在沒有不良反應的藥物。醫生在使用藥物時對其劑量、療程都是有嚴格標准的。醫師是針對患者的病情設計治療方案,所以每位患者所使用的藥物也不完全相同。
重復用藥最大的危害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嚴重時可致生命危險。因此,使用藥物的過程中,患者應和醫師或藥師充分溝通,在醫生指導下並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盡量避免重復用藥所帶來的危害。
老人用藥應“歲加量減”
我們經常在藥品說明書上看到“小兒酌減”字樣,但許多人卻不了解“酌減”的規則同樣適用於老人。“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兒童專用藥,用藥量可按年齡和體重計算,但卻很少能找到‘老年人專用藥’。”張亞同解釋說,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漸衰退,且由於生活環境和體質的差別,對藥物用量個體差異大,耐受性低。因此,一般藥物應用時,要從最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摸索出既能控制病情,又能避免不良反應的劑量,比較適合自己的劑量。大部分老年人的用藥劑量與青壯年人幾乎沒有區別,這很容易出問題。就算是治療最簡單的感冒,一個30歲、體重75公斤的成年男子和一個70多歲、體重只有45公斤的老先生,其服藥劑量如果無差別,顯然是極不科學的。
根據《中國藥典》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用藥量相當於成人用藥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用藥劑量。對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只能給予成人量的1/2。老年人由於耐受性下降,易致不良反應或中毒,需要從小劑量開始服藥,年齡大、體重輕、身體情況差的老年人更應酌情減量用藥。另外,老年人常同時患多種疾病,在用藥時,應先服用治療急、重病症的藥物,待病情穩定後,再適當兼顧其他病症的治療而服用其他藥物,不要多種藥物一起用。“應注意的是,也並非保持始終如一的小劑量,可以是開始時小劑量,也可以是維持治療的小劑量,這主要與藥物類型有關。”
自我“治療”不可取
有些老年人因為患有慢性病,認為久病成醫,所以每當身體出現不適時,總是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進行自我治療。“不經確診就隨便用藥或加大用藥劑量,這種做法對體質較差或患多種慢性病的老人尤為危險。”張艷秋透露,老年朋友進行自我治療,說明有一定的保健意識,但是由於老年人的身體情況特殊,通常起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後果難以預料,所以老年朋友們切勿盲目隨意進行自我“治療”。
老年人得病,長期、慢性是其特點之一,因此易出現“亂投醫”現象。那些未經驗證的秘方、單方,無法科學地判定療效,憑運氣治病,常會延誤病情甚至釀成藥物中毒,添病加害。建議大家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盡量去醫院看醫生,先弄清楚病情,再對症下藥。同時,張艷秋還奉勸老年朋友,“不要輕信廣告宣傳,忌濫用補藥”。體弱的老年人可適當辨證用些補虛益氣之品,但若為補而補,盲目濫用,很可能適得其反。
總之,老年人用藥都應慎重。對需要長期服藥的老年人,應定期監測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藥濃度及酸鹼平衡狀態,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和給藥時間,防止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