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健康飲食 >> 食物百科

秋天要這樣吃梨才夠味兒

  入秋後,正是吃梨的好季節。梨鮮甜可口,香脆多汁,是一種令人回味無窮的水果,被譽為“百果之宗”。如今市場上的梨種類繁多,你了解多少?它們都有什麼特點?秋天吃梨可要會吃哦!

  

秋天要這樣吃梨才夠味兒

  1 “大器晚成”的秋子梨

  南果梨是一種典型的秋子梨,產於遼寧,以鞍山、遼陽等地生產的最著名。

  秋子梨在東方梨的栽培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梨生性喜涼,抗凍,所以在我國北方地區能夠種植。但是秋子梨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即食水果,新鮮的秋子梨需要一個“後熟”的階段,才能變得美味。比如,新鮮的南果梨在屋子裡放上7~10天,肉質會由粗澀變得柔軟易溶於口,酸甜味濃。在我國東北還有一種特別的後熟方法,那就是凍梨。直接把新鮮的梨子放在冷凍的環境下,直到凍成黑色,要吃的時候,只需要放入涼開水中融化,等梨外面都變成冰殼,然後把冰剝了,咬一個小口,就可以吸到裡面的美味汁水了。

  2 細粗相宜的白梨、沙梨

  由於秋子梨對栽培地域的限制以及吃法上“再加工”的復雜,它的受眾群較小,於是它的繼任者白梨成了梨家族的代言人。亮黃色搭配小褐點的漂亮外衣已然是白梨的標准皮膚,我們常吃的京白梨、河北鴨梨、趙州雪花梨、砀山酥梨等等,統統是白梨家族的成員。新鮮的白梨就可以讓你大快朵頤,省去“後熟”的煎熬等待。

  和細膩的白梨家族相比,沙梨家族就顯得較為粗放了。如寶珠梨外表青澀,豐水梨則披著銹褐色的外衣,雖然沒有白梨那般好看誘人,但卻不可貌相,咬下一口之後就會發現,它們的口感一點都不遜於白梨。不過也有研究表明,沙梨參與了白梨的物種形成,所以白梨能有“內外兼美”的優點,說不定是繼承了沙梨的“內在美”又改良的結果呢!

  3 異域風情的外來梨

  庫爾勒香梨

  獨居異域風情的新疆梨,最有名的要數庫爾勒香梨了。庫爾勒香梨具有香氣濃郁、皮薄肉細的特點,是我國出口的主要梨品種之一,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果中王子”。新疆梨自身會分泌果膠等多糖類物質,它的表面不像鴨梨那樣干爽,顯得十分滑膩,這並非是商販為了保鮮塗的蠟。最新的植物分類學證據表明,新疆梨有著復雜的身世,它不僅有著白梨、沙梨的基因,還流淌著西洋梨和杏葉梨的血液——很可能是這些梨種通過自然雜交,形成了新疆梨這個特別的梨品種。

  提到新疆梨的異域祖先西洋梨,不得不說說最洋氣的早紅考蜜斯了。它是我國從國外新引進的西洋梨品種,顏色鮮艷,果肉細膩柔軟,香甜多汁,連年在全國梨品種評比中被評為“風味皇後”。西洋梨不同於沙梨、白梨的脆爽,它有著一種近似香蕉的軟糯。目前這種特殊的口感被國人認可的程度較低,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和推廣空間。

  4 營養相似的梨家族

  雖然梨的品種繁多,但其營養價值都是差不多的。梨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約占3.1%,是同重量的蘋果中膳食纖維含量的2.5倍,能夠促進消化、消除便秘。梨中也富含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氨基酸以及其他12種氨基酸,易被人體吸收並合成自身的蛋白質。患有維生素缺乏的人應該多吃梨,因為梨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族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硫酸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B3(尼克酸),以及維生素C和維生素E。此外,梨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鐵、鎂、鋅等,能夠幫助機體維持代謝平衡。

  但無論體質再好,任何一種水果吃太多,身體都會受不了。梨由於水分多,吃多了會沖淡胃液,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梨中也含有較多的果酸,胃酸多者也不可多食,且不宜與鹼性藥同用,如氨茶鹼、小蘇打等;同時梨中含有大量的糖類和鉀鹽,攝入過多不利於心、腎保健,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的人更不宜多吃。

  5 是什麼影響了不同品種梨子的口感?

  白梨的梨肉較細膩

  梨肉的口感不同,跟梨肉裡的“石細胞”有很大關系。石細胞是梨類果肉中的一種特殊結構。在發育過程中,纖維素會在一些細胞的細胞壁上不斷堆積,並逐漸加厚,同時使得細胞內部空間被逐漸壓縮,直到成為一個近乎小石塊的結構。白梨的石細胞個頭最小,含量最少,所以我們能感受到鴨梨的細膩;沙梨和新疆梨的口感也不錯;至於秋子梨,若是你的舌頭忍受不了石細胞的粗糙,還是做成凍梨嘬汁吃吧!

  梨屬於薔薇科蘋果亞科,其分類極其復雜,即便是在植物學家整理歸類、大幅縮編了種類之後,依然有30多個種。但僅就我國栽培的東方梨來說,也至少存在著4個並存的種,包括秋子梨、白梨、沙梨和新疆梨。當然,梨在我國的栽培史長達幾千年,不同品種的雜交選育使得這個家族更加紛繁雜亂。雖然它們都能開出雪白的梨花,但是每個品種都有其顯著的個性特點。

  風干秋燥的午後,還是不妨給家人煮碗冰糖雪梨吧,不僅靜心解渴,有豐富的營養成分,還有不分(梨)離的期望!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2015年10月刊《秋梨,你吃了嗎?》一文,作者:張娟)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