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 抑郁症 >> 基本常識

養育關系與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常見疾病,可影響到任何一個人,不論其地位、種族、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或文化程度如何。統計資料表明,約有1/5的人在其一生中會出現中等程度或嚴重的抑郁。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因其有經濟保障、功成名就或年齡優勢而免患此病,但是某些環境因素確實會使一個人比其他人患抑郁症的危險更大。其中養育關系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早期喪失重要撫養照顧者(如父母一方)和抑郁症之間存在聯系,這一點最早由精神分析主義創始者--西蒙·弗洛伊德於1917年提出。他認為,成人抑郁是其對所感知到的缺失感產生的反應,這種缺失感重新喚起了與因亡故或分離而造成的早期喪失父母一方密切關聯的抑郁情緒。換句話說,人的一生中所發生的事情總是不斷反復,因此,如果您早年喪失父母任一方,那麼,您患抑郁症的危險就更大。直到今天,弗洛伊得罪的理論仍被許多心理學家堅信。研究結果雖有異議,但仍有一些研究支持該理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如此。其中一項研究發現,選取臨床抑郁患者為研究樣本,約有25%的患者有明確的喪失或分離史,與此相反,與此類似的非抑郁患者中只有5%~10%的人如此。在考慮抑郁症可能病因的過程中,發現喪失與分離是使某些人相對危險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很可能喪失或分離的時間決定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在發育的關鍵階段或個體極易感的時候喪失這種撫養關系,則其有可能在增加抑郁症危險方面起著更重大的作用。下面請看另一個例子:大衛今年4歲,在學前班學習,每天學5個小時。他的老師對其行為抱怨不已,因為大衛非常好斗,常與其他孩子打架。大衛18個月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家,從此以後一直未與大衛聯系過。大衛經常抱怨,他和學前班其他孩子不一樣,因而總想和母親呆在一起,而不想去上學。對於大衛的這種情況,要說是否在其18個月時失去父親會使其成年後患抑郁症的危險性增加還為時過早。但是,目前他的行為表明,他存在某些適應問題這可能與失去父親很有關系。兒童抑郁症的表現形式與成人不同。幼兒園的小孩情緒低落往往表現為攻擊行為,而不是孤僻退縮,這一現象並非罕見。大衛還是一個小孩,他只能通過攻擊行為和想與母親呆在家裡的願望表達自己不愉快的心情及自卑感。現在他出現了一些特有的抑郁症狀,經過心理治療,他和母親都有可能得到一些幫助。治療過程可能包括:幫助他承認自己不愉快的心情,接受喪失父親這一現實,讓他了解到,對他來說,如今是一個多麼困難的時候,以及教他以更得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一定要讓其母親參與,提供幫助,並就對大衛的照顧給予其支持和指導。

  又如,傑茜,29歲,她3歲時母親突然去世。自幼受父親和祖母照顧,她覺得自己理所當然擁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大多數情況下,傑茜都十分成功,擁有美滿的婚姻,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自己還得到了一份相當好的工作--大學教授。兩年前她父親死於癌症,當時,傑茜感到極為不安,只是覺得應將父親的喪事安排好。喪禮後第二天,傑茜就又開始上班了。介是,最近她總感到解很空虛、悲傷,這種感覺始終也不減輕。她參加了心理治療,以解除強烈的悲傷感,這時她才發現,自己不公應為父親的去世感到傷心,而且也應為母親的故去而悲傷。自小到大,傑茜幾乎沒有聽到母親的事情,似乎她從未存在過,因為她的家人不希望傑茜懷念母親。因此,傑茜從來就沒有意識到母親的去世多麼摧殘其生活。父親去世時,傑茜的悲傷心理也被控制在很短時間內,在其父親去世兩年後,她開始變得極其抑郁。於是,傑茜開始允許自己為父母兩人的去世感到悲傷、哀悼,此後,她的情緒逐漸提高。大多數人在其心愛的人去世後都會感到情緒低落,這是秀常見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這一居喪反應過程通常持續長達一年。在這段時間裡,這種突然的喪失感和痛苦會逐漸減輕,抑郁症狀慢慢緩解。但是,另外有些人的急性抑郁反應、痛苦悲傷可持續一年以上。如果抑郁情緒持續一年以上仍未減輕,就表明因失去心愛的人而誘發了嚴重的抑郁。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完全承認對失去心愛的人所產生感情,也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居喪反應過程,就像傑茜一樣,那麼將來某個時候,他/她可能會出現延長的抑郁反應。因此,正如您所看到的,如果您童年時失去父母一方或其他重要撫養照顧者,那麼您在成人期患抑郁症的危險更大。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