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非正統經濟學,心理賬戶算是一個時髦的詞匯。這個創立了30年的行為經濟學概念,直到今日還散發著無窮的生命力。別管是炒股票、掙工資還是中彩票,都有人拿心理賬戶出來解釋一番。
不過在這些解釋中,心理賬戶的名聲並不算好,人們生活中的非理性消費,基本都歸功於心理賬戶。那麼,心理賬戶真的那麼可怕嗎?
心理賬戶打的什麼算盤
心理賬戶是個洋詞,翻譯成老百姓的語言,其實就是人們心中的“小九九”。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當人們的“小九九”算計到錢上時,並非像傳統經濟學設想的那般理性。1980年,美國的一位經濟學家理查德·薩勒為“小九九”起了一個專業的名詞心理賬戶。
賬戶的概念,想必人們都不陌生。凡是手上有那麼點閒錢,都會給自己開設一個銀行賬戶,兜裡的錢多了,一個賬戶未必能滿足人的需要,就得建立多個賬戶。有的負責發工資,有的負責還貸款,有的負責刷卡消費……
人們心中的“小九九”同樣在建立賬戶,只不過這個賬戶不同於現實賬戶,例如人們會建立“辛苦錢”賬戶,也會建立“來得容易”賬戶。
“辛苦錢”賬戶中的一百塊,“來得容易”賬戶中的一百塊,兩者之中哪個更值錢?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理論,這似乎不是個問題都是一百元,何來高低?不過按照薩勒的研究成果,人們並不是如此理性,一百塊“辛苦錢”,要比“來得容易”值錢許多。
正所謂“來得容易去得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誰會把它當成一回事呢?現實中的資金,被標上心理標簽後,就呈現了不同的價值。
你不信?不妨思考一下,你更想用以下哪筆錢支付小區的物業費一萬元工資收入和一萬元彩票獎金。
越賠越多的心理賬戶
有了賬戶的分別,就給人們帶來了浪費的機會,例如那些拿到年終獎就去“血拼”的年輕人,就是掉入了心理賬戶的陷阱。不過這些還是小事,心理賬戶更能讓人在金融市場上失去理性的判斷,導致更大的虧損。
在這裡我們來玩一次虛擬炒股的游戲。比賽第一天,我們用10元錢一股的成本,各買入十萬元股票A和股票B,靜待股票升值。時間過去三天,A的股價如你所願,連續上漲3天,你手中的股票市值也超過了十三萬。
然而不幸的是,你手中的股票B卻連續下跌,縮水成了七萬元。此時,游戲規則突然改變,每個游戲參與者只能保留一只股票,其余股票必須清盤。如果A與B的公司財務指標、經營水平一致,你應該選擇保留哪只股票?
如果你足夠理性,也許保留B是個好主意。畢竟在大跌之後,B的市盈率更低,安全邊際更高;然而在實際中,恐怕更多人會選擇保留A,因為在人們的心理賬戶中,A被放到了“能賺錢”的那一邊。
虛擬炒股如此,實際投資也跳不出這個怪圈。人們總是傾向於逃避損失,強調盈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錯誤的定價方式。
學會心理賬戶理財法
既然明白了心理賬戶的威力,它便沒有那麼可怕了。反之,如果我們學會心理賬戶理財法,正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讓心理賬戶為我們牟利。
心理賬戶的研究者薩勒曾表示,人們會根據資金來源和支出劃分成不同的賬戶類別,我們不妨主動開設幾個心理賬戶分別記賬生活必需賬戶、家庭建設賬戶、娛樂休閒賬戶、儲蓄積累賬戶每得到一筆資金,我們就按照固定的比例存入這四個賬戶中。即便是“天上掉下的餡餅”,也不能一股腦兒地扔進娛樂休閒賬戶,而是先問自己一句“如果這是辛苦錢,我會怎麼做?”再把“餡餅”切一切分別入戶。
有了賬戶,就要時常查詢進行預算,我們是否把每一筆資金都進行了合理的劃分?這樣的反思正符合薩勒的心理賬戶理論人們會周期性評估和權衡心理賬戶的劃分。
寫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了解了心理賬戶的真相,為何我們不干脆直接注銷“餡餅賬戶”?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的答案只有一個:如果你能做到,這倒不失是個省錢的最好辦法。但它只有一個困難,那就是:你能做到嗎?
(責任編輯:龔艷麗)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