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所面對的競爭和壓力的增大,應激強度的增高,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也在加大。資料顯示,世界范圍內完全無心理疾病的人只占9.5%,有近90%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題。在我國,人們對心理疾病諱莫如深,只有少數人在需要的時候會尋求心理幫助。究其原因,除了傳統的畏懼心理外,不知道該如何求診也原因之一。
心理咨詢師與精神科醫生有區別
因有愛慕同性的行為,小許被父母強行送到精神病院治療。醫生診斷小許患有精神分裂症,收治住院長達數月。事後,一些專業醫生與小許接觸,發現他思維清晰,對自身問題有明確自知力,並沒有精神分裂症狀,初步判斷小許患的是屬於心理疾病的抑郁性神經症。
談到上述例子,世界青少年精神醫學執委會理事、著名精神科專家鄭毅告訴記者:“我已不是第一次看到這類把心理疾病誤診為精神疾病的例子。我覺得有必要告訴大家,什麼情況下應該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什麼情況下才需要和精神科醫生打交道。”
鄭毅解釋說,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是兩個概念。人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心理醫生,多數情況下指的是心理咨詢人員,也可以叫心理問題工作者。輕度的情緒、情感問題可以到心理咨詢處通過“話療”解決,但長時間悲觀絕望,有自殺、傷人傾向或毀物沖動等症狀,僅僅想通過咨詢解決,就有可能延誤病情。此時一定要考慮去精神科門診,通過藥物和一系列精神科醫學上的干預治療才能有效。
那麼,心理咨詢師與精神科醫生究竟有何區別?專家指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區別:1.服務范圍不同。心理咨詢中心主要面向遇到心理困擾的正常人群以及各種輕度心理障礙者,如神經症、人格障礙、適應障礙等,而精神病院主要面向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雙向情感障礙、躁狂抑郁症、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及酒藥依賴等重症精神障礙等。2.對來訪對象的稱呼不同。一般心理咨詢中心將客戶稱為“來訪者”或“求助者”,而精神病院則習慣將客戶稱為“患者”或“病人”。3.來訪者的來診方式不同。心理咨詢者一般是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感到困擾並有改變的動機,多為主動求治,而精神病院的患者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家屬送來的,患者本人常不承認有病需要治療。4.專業人員的培訓背景不同。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咨詢人員多為心理學和教育學背景,也有少數具有醫學背景,具有一定心理評估與心理診斷技能,但一般沒有處方權;精神病院的精神科醫生均具有醫學背景,受過良好的生物醫學訓練,有處方權,擅長疾病的診斷。
協和啟迪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楊霞告訴記者,在我國,受過系統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培訓的精神科醫生目前都很缺乏,當前也開始有一些具有精神病學背景的醫生到心理咨詢中心任職,心理醫生與精神科醫生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正逐漸增多。
什麼樣情況下需要看精神科
盡管心理咨師與精神科醫生的相互學習與交流在不斷增多,但兩者確實不同,有心理問題的患者在尋求幫助時還是要多加甄別。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科醫生都有資格使用心理治療技術。楊霞解釋,從事精神科專業的醫生,只要他沒有經過人文專業的訓練,未取得衛生部心理治療師的資格,就只能從事精神科醫生的工作。同樣,沒有專業醫學背景,未受過良好的生物醫學訓練的心理醫生,同樣沒有處方權,不能從事精神科的工作。那麼,在何種情況下需要去看精神科呢?
北京安定醫院康復科王秀玲大夫解釋說,精神分裂症至今還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有關,多起病於青壯年,常緩慢起病,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還有精神活動不協調。何時需要看精神科?王秀玲說,一般情況下,當常規檢查沒有發現器質性問題,但依然存在軀體功能性障礙時,通常就需要到正規醫院的精神科去進一步確診。
王秀玲醫生介紹說,由於重型心理疾病常常有一定的器質性因素,再加上某些精神病人缺乏自制力,容易自殘或傷害到他人。所以,醫生一般會采用某些手段,將其症狀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常見的手段包括厭惡療法,以及各種藥物治療等。
解決心理問題要靠社會服務體系
鄭毅教授向記者介紹說,在國外,解決心理問題要靠一個社會服務體系,即普通醫生、社會工作者、家長、教師、志願者連同心理咨詢人員組成體系,這個體系裡的人員各有分工,每個人都有義務把精神有障礙的人轉到精神科大夫那裡,而精神科大夫通過診斷、治療、調理以後,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進行“話療”,仍交由心理咨詢人員善後解決。在這個體系裡,如果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特點去合理分工的話,精神問題的解決就會形成一個良性運轉。
“公眾對精神衛生知識的了解遠不如生理衛生知識。許多精神病患者包括他們的家屬都不知道或不願到精神病醫院就醫。”鄭毅擔憂地說,歧視和“病恥感”是制約人們走進精神科門診的主要障礙。文化傳統讓人們恥於談心理問題,一提到心理問題很多人就想到在大街上亂跑的“瘋子”。實際上,心理或精神問題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思維、情緒或行為方面的偏離或異常。就像我們永遠不能斷言自己不會得任何軀體疾病一樣,在人的一生中,尤其在遭遇到心理壓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時間裡出現心理問題,都需要得到專業幫助。精神上的障礙要靠精神科醫生去解決,希望有需要的人能夠坦然地走進精神科門診,像追求軀體健康一樣去追求精神健康,社會也要以寬容的心態善待精神障礙患者,這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