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閨蜜跟我說,以前單身時,看見街上“好得跟一個人似的兩個人”,會覺得非常羨慕,希望也能找到這樣的另一半;但當已婚之後,再看見街上的情侶黏黏得貼在一起,就會默默想:“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明白,再好,終究還是兩個人”……
我想這種感悟,所有過來人都會懂。
但所有正處於“好得跟一個人似的”階段的戀人們,估計都要反駁:你們把愛情說得太現實,太沒有希望了吧!
恰恰相反,我要說的,就是愛情裡有希望的部分,因為有“還是兩個人”的覺悟,所以愛情才有希望。
我遇到一位求助者,困擾於擇偶的問題,她立志要找一位志同道合的愛人,要和她有同樣的興趣:愛好攝影、看畫展、看芭蕾、聽高雅音樂,還要喜歡飲茶……她抱著這樣的標准苦尋了很久——大家都能輕易發現,這樣的標准,並不好找,但她比較幸運,她找到了!……於是她像歡快的小鳥一樣跑來告訴我,說自己找到“他”了。接下來,他們的確“好得跟一個人似的”,一起看畫展,看芭蕾,討論音樂,一起喝下午茶……她覺得自己的想法他都能懂,他們的思想有著高度的契合,這種感覺就像中彩一樣。
可是過了幾個月,問題來了——他因為要看足球,而沒有與她去看某著名舞蹈團的表演,她發現之後大發雷霆……之後又因為對某一畫家新作的不同看法而吵得不可開交……要去見雙方父母時,也因為“送什麼禮物”意見不合,又開始冷戰……本來因為如此相似而走在一起的人,卻也因為偶爾不能一致而矛盾重重。
她哭著說,我以為我找到那個人了,可是他卻讓我那麼失望。
她會失望,為什麼呢?並不因為他做得有什麼錯,而是她不允許兩人有任何差異,誤以為“好的像一個人”,就必須永遠像一個人。
其實這位求助者的例子,是我最近遇到的,她絕不是特例,而是代表著一個規律。
兩個人最好還是像兩個人,可以沒有共同的興趣,但需要尊重對方獨立的興趣。
有很多婚姻學家調查發現,兩人興趣不同的婚姻成功率竟然比兩人興趣相投的婚姻成功率高很多,這讓很多以興趣作為擇偶標准的人大吃一驚——為什麼?
從心理的角度,每個人獨特的興趣,其實是自我空間最重要的成份。當我們擁有一種興趣,就會擁有一圈不同的朋友,一堆有利的資源,擁有一個新的世界,而獨自去參與新的世界,會讓每個人覺得自己很重要。所以我們都很在意這種空間。而兩個人在一起,是需要這種空間的,它保證了你不會只在你的愛人這一個人身上攫取所有的資源,而分散在更多人身上——保證了你不會過度要求愛人要時刻與你同步,而讓更多不同的人陪伴你不同的愛好。這樣,你可以選擇的空間很大,你的自我空間也就飽滿。
因此,不像一個人的兩個人,有時候,更能夠長久。
生命中有很多時刻,會鮮明的打破我們“變成一個人”的想法,我們終究是兩個個體,上車要買兩張票,吃飯要買兩分餐,就連枕頭也要枕兩個——很多人剛剛在一起會用雙人被,但睡了一段時間後,天氣漸冷,就會發現還是一人蓋一條被子更暖活不會漏風……剛戀愛的時候,你們十指相纏,從不會分開,但有一天,他手上長滿傳染性的癬,你還是要放開他的手……戀愛階段,兩人都是精心打扮前來約會,注意力都在約會上,看起來是以對方為全部,等到戀情穩定,共處一室,你會發現,晚上共處的5個小時,你們一人守一台電腦,他玩游戲,你看博客……
兩個人終究還是兩個人,不要要求Ta和你一樣,不要要求Ta愛你所愛,不要要求Ta懂你的一切……
兩個人不要做盡天下所有事,有些事需要還是要你一個人完成,我們都要留有自我空間。
如果你和你的愛正處於如膠似漆、難解難分的階段,請保有一個“覺悟”——你們終究是兩個人。否則,你會發現兩個人的寂寞比一個人的寂寞更可怕。
愛情是把兩個人捏成一個人,又最終分成兩個人的過程……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