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辦公室,幾個青年在閒聊。其中一個說:“昨天晚上我回家晚了些,其實還好,十一點鐘還沒到,我老爸老媽就急得不得了,一直打我手機,催我回家。直到我回到家,他們才放心,很快就睡著了……”另一個青年立即附和著說:“是呀,我只要比平時晚半小時到家,我爸媽就會胡思亂想,擔心我騎助力車是不是撞人了?或者會不會被人撞了?盡往壞處想。這讓我下班也不敢晚回家,真沒勁!”
在“老年活動室”中,一位近60歲的大媽對另一位老太太講:“我家阿明,講起來也是二十八九歲的人了,人倒是長得像模像樣的,但是卻像小孩似的玩心重得不得了,老是與同事、朋友在一起喝酒、打麻將……瘋得晚上不知道回家,一點也不知道老人為他操心。他不回到家裡,我就是提心吊膽睡不著覺。”另一位老太太連忙搭腔:“是呀,我也是這樣。你家是兒子,還好些。可我家是女兒,深更半夜不回家,你說急人不急人?講講她吧,她非但聽不進去,反而怪我多操心。你說氣人不氣人?有時候想想也是,他們都是二三十歲的人了,我何必要管這麼多呢?可是,到時候她不回家,我總是急得不得了,不放心。有什麼辦法呢?誰讓我是她的母親?”
老年人的這種“不放心子女”的情況,在心理學中稱為“牽掛心理”,它的產生,與焦慮情緒有關。
子女長得再大,即使已經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在老人的眼中,他們還是“孩子”,還是他們的兒子(或女兒),這就是“子女永遠是老人眼中長不大的孩子”。人人都希望家庭成員平安、幸福,這種心態,在老人心中尤為迫切。老年人經歷廣,涉世深,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的事情又多;老年人的心態又不像青年人那樣“拿得起,放得下”,他們做事比較認真、古板,比如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就翹首以盼子女能早些回來同享天倫之樂,於是就會產生期待心理。期待時間稍長,就會產生牽掛心理,再進一步發展,就會產生焦慮心理。最後就會胡思亂想起來:“是不是……”“會不會……”這種胡思亂想,都是往“不幸”“不吉利”方面去想的。雖然他們也會自我安慰:“不大可能會……”“現在外面安全多了……”但是,子女不回來,這種胡思亂想就無法停止,使自己處於焦慮與自我安慰的矛盾心態中。直到子女平安回到家,一切負性情緒才會消除,心態才會恢復如常。這種心態,在更年期和老年期中是十分常見的。
對於老年人來說,牽掛確實是難免的。然而,子女畢竟長大了,再也不能將他們當成孩子看待了。要相信他們的處事能力,凡事不能總是朝壞處想。同時,要告訴小輩自己的牽掛心態和焦慮,以取得他們的理解和配合。雙方思想溝通了,代溝消失了,關系也就融洽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