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顧家長與孩子談話方式的變化過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麼?諸多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良的個案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對他說話時,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麼”角度出發,而很少考慮“怎樣說孩子才接受”。
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
1.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麼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2.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嗎?”結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果
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麼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出不願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家長“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
應該這樣做
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麼?”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見,對於關心的話,家長干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
知心話語:含情說
場景與假設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5歲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您幫忙。您心裡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知心話”:“甜甜,媽媽現在忙死了,作業待會兒再做,體諒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您後來也忘了這事,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現作業沒寫完,大哭大鬧,不肯上學。
2.您發現兒子這兩天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於是您讓先生去和他說說知心話,溝通一下,可是,才6歲的兒子居然發脾氣了,說爸爸侵犯他的隱私權。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無策。
事實與結果
家長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說說知心話,結果,卻發現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並不奇怪,隨著小家伙的漸漸成長,您會發現,他內心的秘密越來越多了,有時,甚至用謊言來搪塞您的關心。
應該這樣做
家長若想與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營造融洽的氛圍。勸導孩子,也應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強,爸爸給你講故事,講爸爸像你這麼大時的淘氣事兒……”就這樣,兩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知心話才能為孩子所接受、理解。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