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例
張師傅最近有點兒煩,前不久單位體檢發現他血糖高,確診為糖尿病。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先是大吃一驚,繼而又疑惑不解。他心想,自己沒有什麼不舒服,只不過就是有點乏力,體重稍減而已,而且尿糖也是陰性,怎麼會是糖尿病呢?
於是張師傅改日又到另外一家大醫院復查,診斷結果一樣,並且醫生還給他開了一大堆化驗單,包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功能、血脂、肝腎功能、血流變、心電圖、眼底檢查等等。他心想,既然糖尿病已經診斷明確了,還有必要再做這麼多檢查嗎?於是就光拿點藥,化驗檢查干脆沒做就回來了。
此後,張師傅參加了醫院定期舉辦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並在會後向醫生提了一連串的問題:“尿糖陰性能算是糖尿病嗎?糖尿病不就是血糖高嗎?為什麼要化驗其他項目?我視力很好,為什麼還要檢查眼底?”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門診上可謂司空見慣,如果不將這些問題解釋清楚,患者對檢查可能不配合,甚至還會引起誤解,進而影響到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糖尿病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血糖高點兒”,而在於潛伏在高血糖背後的心、腦、腎、眼、神經等多器官損害。因此,到醫院看糖尿病,除了明確診斷以外,還應進一步作病情評估,明確是否存在糖尿病所致的各種急、慢性並發症?病情嚴重程度究竟如何?只有把糖尿病診斷、分型、並發症等問題徹底搞清了,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針對性治療,這才是我們看病的主要目的。那麼,糖尿病患者究竟應做哪些檢查呢?
與診斷、分型有關的檢查
1.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依據,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忽視餐後血糖,它對早期糖尿病的診斷意義更大;二是尿糖陽性僅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線索,不能作為診斷依據。換句話說,不能根據尿糖陽性或陰性確診或排除糖尿病。
2.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試驗):當患者空腹或餐後血糖比健康人稍高,但還沒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准時,就需要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來確定究竟是糖調節受損還是糖尿病。
3.胰島功能測定:本試驗包括胰島素釋放試驗(IRT)和C肽釋放試驗(CPRT)。本試驗通過測定患者空腹及餐後各個時點的胰島素及C肽的分泌水平,可以了解患者胰島功能的衰竭程度,此外,根據胰島素分泌曲線的形態特點,還有助於對糖尿病進行臨床分型。
4.B細胞自身抗體檢查:包括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等等。此項檢查主要用於糖尿病的分型,1型患者往往抗體呈陽性,2型則否。其中,GADA在血中出現早、持續時間長,故臨床意義最大。
反映血糖平均控制水平的檢查
無論空腹還是餐後血糖,反映的均是某一時刻的血糖值,其結果會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血糖波動大的患者尤其如此。要想准確了解一段時期內血糖的總體水平,就要查:
1.糖化血紅蛋白(HbA1c):它不是一個確切的血糖值,代表的是糖化血紅蛋白占全部血紅蛋白的百分比,其正常值為4%~6%,HbA1c不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能客觀准確地反映近2~3個月內的總體血糖水平。
2.糖化血清蛋白(GSP):由血漿中的白蛋白與血液中的葡萄糖結合而成,正常值為1.5~2.4毫摩爾/升,可以反映近2~3周內的總體血糖水平。
與代謝紊亂及並發症有關的檢查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來自於它的各種並發症。為了全面了解病情,患者還須檢查下列指標:
1.尿常規:包括尿糖、尿酮體、尿蛋白、白細胞等多項指標,這些指標可以間接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確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有沒有泌尿系感染等情況。此外,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測定還是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指標。
2.血糖、血酮體、血乳酸、血滲透壓及二氧化碳結合力:主要用於確診有無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並發症。
3.血脂及血黏度: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時合並脂代謝紊亂及高黏血症,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與糖尿病的慢性並發症直接相關,因此,應當及早檢查、及早發現、早期干預。
4.血壓:大約一半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合並高血壓。糖尿病合並高血壓比單純高血壓預後要嚴重得多,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要更加嚴格,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對已出現蛋白尿者,要求血壓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
5.體重指數(BMI):計算方法是: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正常標准是:男性<24;女性<23。體重指數可作為每日攝入熱量多少的參考依據,還可以指導臨床選藥。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選雙胍類藥物,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首選磺脲類藥物。
6.肝、腎功能:一方面了解有無肝功異常及糖尿病腎病,同時還可以指導臨床用藥,因為在肝、腎功能不全時,有些口服降糖藥禁忌使用。
7.眼科檢查:了解有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及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往往沒有症狀,晚期則沒有良好的治療方法。所以,糖尿病患者初診時就應做眼科檢查,絕不能等到視力明顯下降時才去檢查眼底。
8.神經科檢查:通過神經肌電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也可采取更簡單的辦法,用10克單尼龍絲檢查患者肢端皮膚的觸覺。另外,還應做植物神經方面的相關檢查,例如,做立臥位血壓測量,以判定有無體位性低血壓。
9.心電圖、心髒彩超:了解有無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
10.下肢血管超聲及造影:了解是否有下肢血管動脈硬化、斑塊或狹窄。
11.胸部X線片:明確是否同時合並肺部感染或肺結核。
12.骨密度檢查:了解病人有無骨質疏松。
需要指出的是,並發症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了症狀(如浮腫、蛋白尿、視力下降、手足麻木、間歇性跛行等),並發症多已進入中晚期,此時病情往往已經不可逆轉,治療難度增大,效果欠佳。最好的辦法就是早期診斷、及早治療,防患於未然。因此,在糖尿病診斷之初,無論有無症狀,均應進行一次全面體檢,以後還要定期復查,以利於並發症的早期發現。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