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這樣一組調查數據:前不久,美國有關部門對100余名65歲以上的喪偶老年人,進行了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重新結婚者心情舒暢,疾病減少,延緩了衰老。而沒有再婚,一直孤身生活的老人,卻心情抑郁,落落寡歡,發病率與死亡率都遠遠高於同齡的再婚老人。
由此看來,老年人同樣需要愛情。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喪偶老人都有重新結婚建立新家庭的願望。喪偶老人的再婚率在西方國家很高。在我國,近幾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老人再婚率也呈逐步提高之勢,但由於受一些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國老人的再婚率與歐美國家相比,目前差距還很大。那麼,喪偶老人在面對黃昏戀時,究竟會“遭遇”到哪些心理問題呢?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心理專家。據了解,在黃昏戀過程中,老年人一般會出現如下一些心理:
傳統觀念的束縛
中國傳統的“好女不二嫁”、“從一而終”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至今仍束縛一些老人,尤其是老年婦女,因而在喪偶後不願再戀愛結婚,覺得再戀愛就是大逆不道。記者所在的善南小區就有這麼一位徐姓老太太,中年喪夫,含辛茹苦的把三個孩子拉扯成人後,已年屆六十有余,日子過得清閒起來。不久,徐老太太迷上了練太極拳,是同一個小區的一位喪偶的黃老頭“感染”的,一來二去,兩人的感情也發生了“感染”,黃老頭向她表示了“那方面”的意思,徐老太太自然心領神會,但她思考再三,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與黃老頭逐漸疏遠起來……她曾經對一位同性知己說,黃老頭知疼知熱的很善解人意,是個理想人選,但自己卻老是擔心別人會說“自己老不正經”,也恐怕兒女們反對,就只好“熄”了那個念頭。
“看破紅塵”不願再戀
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婚姻基礎不牢靠、夫妻多年感情不和的喪偶老人身上,他們原本的婚姻生活就不幸福,對再婚已無興趣,甚至厭惡婚姻生活,希望就這麼一個人永遠孤獨下去。
記者在前幾年采訪時就接觸過這樣一個事例:原峄莊鄉某村有一位姓張的退休老教師,因和原先的妻子缺乏感情基礎,兩人整天吵鬧。妻子死後不久,張老師也退休了,因為張老師各方面的條件在農村來說都是不錯的,再加上兩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為他上門“續弦”的很多,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這位退休的張老師說,在感情上自己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到了這把年紀,已完全對幸福婚姻失去了奢望。“文化人”都是這樣一個心理,農村的其他喪偶老年人就可想而知了。
怕子女干涉
有的老年人在老伴去世後,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想重新再找個老伴,但又怕子女橫加干涉而不敢提出,因而深感煩惱。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媒體上已不鮮見,在我們身邊也是時有所聞。究其原因,除了子女們的不通情達理外,一個根本的因素還是老年人自身上的懦弱。
“對比效應”影響再婚
喪偶老年人再次戀愛時,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拿眼前的對象與過去的老伴相比(尤其是與過去老伴感情甚笃者),而且總是覺得不如過去的老伴好,因而遲遲下不了決心再婚。
此外,還有怕社會偏見、因財產和經濟原因對再婚顧慮重重,等等。對於以上老年人再婚的種種心理問題,該如何調適,才能使他們鼓起勇氣再次燃起愛的火花呢?有關專家建議:老年人要對生活充滿信心,不要因一次婚姻挫折而拋掉晚年幸福;做好子女的心理工作,讓他們理解老人,再孝順的子女,也不及伴侶照顧周到。
消除對比效應,多看再戀愛對象的優點和長處,盡快縮短彼此的心理和情感距離;在財產方面,如子女無干預,兩人財產共同使用也無妨,也可采取婚前財產公證。
總之,喪偶老年人一定要對未來保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要敢於沖破一切思想的藩籬,勇敢地追尋屬於自己的晚年幸福。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