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說,人的心理是不能遺傳的,它主要是在後天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在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然而,一個人,作為一個整體(包括身、心兩個方面)與遺傳因素的關系卻又十分密切,尤其是一個人的體型,氣質,神經活動特點,能力與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會受到遺傳因素的直接影響。
在歷史上,對於人的心理能不能遺傳,曾經有過遺傳決定論之爭。例如,19世紀末葉的英國科學家高爾頓(A.Galton)曾出版了《遺傳的才能與性格》和《遺傳。天才》等許多著作,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才能和性格都是遺傳來決定的。在中國也有所謂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說法,也認為人的心理才能是由遺傳來決定的。但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理論卻堅決反對遺傳決定論,主張人的心理與行為是又環境決定的。20世紀初的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J。B。Watson)就曾經說過,給他一打兒童,他能把他們塑造成科學家、音樂家、流氓無賴或者小偷等等。這兩種觀點都未免偏頗。
如果說,人的心理異常或精神疾病都是遺傳下來的,這顯然不會令人信服。但我們說有些心理異常或精神疾病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這是合乎邏輯的。近幾十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遺傳學的研究的重大進展,表明了揭示遺傳影響的物質基礎,闡明遺傳的具體機制已經有了可能。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列症,躁狂抑郁症和癜癎性精神病等所謂內源性精神病,遺傳因素在其發病過程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對精神病人的家屬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其親屬中血緣關系從遠到近,則患病率具有從少到多的趨勢。上海市1964年對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做了普查,也發現了類似的趨勢。其具體關系見表。
精神病患者家屬中遠、近親的患病率
親緣關系 患病率
父母 33.21%
同胞 30.10%
父母的同胞 13.56%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12.66%
第一代堂兄姐妹 6.46%
第二代堂兄姐妹 4.20%
表叔伯父與表舅姨 3.64%
今天遺傳的作用已經有充分的科學根據的事實,遺傳的物質因子在染色體上,是所謂的遺傳基因,而染色體則是在細胞體中。那麼,染色體和基因究竟是什麼物質?父母的遺傳信息又是怎樣傳給子女,進而代代相傳的呢?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已經證明,這種遺傳物質稱為脫氧核糖核酸(DNA)。染色體是由盤曲得很緊的雙股螺旋核糖核酸分子。基因就是這種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的一小段,攜帶著蛋白質和酶的合作等遺傳信息。
個體之間生物性狀相同或相似就是遺傳的表現。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另一面是個體之間生物性狀的不同或差異,稱為變異。遺傳性是人類世代相繼的根據。由於遺傳物質的變異而引起的疾病,稱為遺傳性疾病。遺傳物質的變異出現於染色體的,一般稱為染色體變異(或染色體畸變);出現於基因的,一般稱為基因突變。發生了突變的基因,稱為突變基因。突變基因所引起的性狀多屬於正常范圍,少數可引起機體結構或功能的異常,稱為致病基因。致病基因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
如為顯性則在相繼的一代即可出現症狀,如為隱性即可能在隔代才會產生症狀。與遺傳有關的疾病可歸納為三大類,一類只是由於基因突變引起的稱為單基因遺傳病;一類是由染色體畸變而引起的,且與環境因素有關稱為多基因遺傳病。與遺傳有關的精神疾病,一般認為躁郁症(特別是抑郁的)與單基因顯性遺傳的因素有關部門;先天愚型(又稱伸舌樣癡呆或唐氏綜合症)則是染色體畸變造成的遺傳病;精神分列症,有人認為是一種單基因隱性遺傳的疾病;但更多的人認為與多基因遺傳的因素有關。
(實習編輯:張華仙)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