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把我們和我們的衣服聯系在一起?我們的自我認識、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我們的欲望,還有我們豐富的心理情緒——憤怒、羞恥、歡樂、憂傷……一一盡現。
精神病學家Catherine Joubert和Sarah Stern在意大利托斯卡那的一次痛快購物之後,對人們的著裝行為進行了精神分析。
記者:為何我們所穿的衣服會帶上濃重的情緒色彩?
Catherine Joubert:衣服位於個人世界和社會世界的交界處。它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因為我們選擇和穿戴了它,但它同時也屬於外部世界。這個處於世界和自身之間的交界位置,使得我們和衣服的關系非常豐富和復雜,所以,著裝會向自己和他人發送信息。
在書中,你們提到母子關系的重要性,認為它決定了我們的穿衣行為。
Sarah Stern:是的。因為一個人在嬰兒時期得到的各種照顧中就有穿衣一項:母親給孩子選擇何種衣物,如何包裹嬰兒,如何欣賞裹在衣服裡的嬰兒。
精神分析師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得很好:母親的目光是孩子看自己的第一面鏡子。成人後我們穿著各種衣服在鏡子面前試來試去時,有幾分尋找當年母親看我們的目光的意味。
在書中,我們講了一個“購物狂”的故事:她買了一堆的衣服,但每一次她都覺得沒有找到自己真正要的衣服......而她真正在找的可能是母親慈愛的目光。
為什麼會這樣?在她母親對她的愛中有什麼缺失嗎?或是她自己有什麼問題讓她沒能感受到母親的愛?這其中充滿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衣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嗎?
C.J.:至少大家是這樣感覺的。過完一個不開心的白天後,誰都會想換一身衣服,以便換一個心情。這種做法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情緒會滲透到衣服裡,似乎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之間會相互滲透。有時確實是這樣!但人們往往很難說服自己相信這種想法。
S.S.:另外一種解釋是,人們往往傾向於把衣服看成自己經歷的代言人,購買衣服成為在自己身上消化他人形象的一種方式。這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因為個體在自我建構過程中,需要從他人的形象中選取一些元素,然後據為己有。
那些總是穿同樣顏色或者同一款衣服的人,他們的衣服在告訴我們什麼呢?
C.J.:有很多種可能性,這取決於每個人的經歷。通常,這類行為展現的是個體與自我形象的關系。固定的著裝,可能是源於內心世界的猶豫不決、變換不定。在鏡子裡看到同一個樣子的自己,成為加固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這讓人潛意識裡覺得,如果變換著裝風格,就可能失去自我。
為什麼有些人比別人更重視著裝?
C.J.:過分重視著裝常常是為了鞏固脆弱的自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就不需要不斷檢查自己是不是穿了合適的服裝,而信心不足的人就要在外表上同樣貫穿內在的自戀。相反的表現是:有些人你給他任何衣服,他都會穿上;還有一些人會說他們穿的衣服,“就是為了跟大家一樣”或者“為了讓人完全注意不到自己”。這些行為並不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是害怕領先於人嗎?他們覺得需要躲藏在不惹人矚目的衣服後面嗎?無論人們以何種方式穿衣服,無論人們對衣服有沒有興趣,穿衣行為總是有意義的。
在我們生活的某些時刻,著裝是否會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S.S.:是的,在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身體的變化帶給人內心巨大的擾動,而衣服可以讓他們控制自己身體的外在表現。在這個身體性征化的時期,衣服要麼是展現這個變化,要麼是遮蓋。所以,青少年會非常重視個人的著裝風格。
C.J.:在生命的每個時段,人們都會在衣服上投射某些特別的東西。成年人,在上面附加了愛情、人際、友誼我們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往返,而衣服是這個過程中的一種支撐。過去的衣服讓我們想起身體以前的樣子,我們保留下來的死者衣服讓我們想起這些過世的人。
S.S.:還有我們在家裡才穿的舊毛衣,也是這樣。
我們常說“自我感覺良好”,是不是也意味著在自己的衣服裡感覺良好?
S.S.:衣服可看成是皮膚的延伸。但找到自己的穿衣風格或穿著適合自己的衣服,並不意味著自我感覺良好。著裝風格可能受家庭、伴侶和社會地位的限制。有很多女人的著裝風格只是為了取悅自己的伴侶,所以,在她們的本來面貌和表現出來的樣子之間有很大差異,這可能成為痛苦的源泉,盡管這衣服確實很配她們。
(實習編輯:張華仙)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