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容忍美麗的事物有所缺撼,是一種普遍的心態。但是在追求盡善盡美時,是否有人想過“完美”中如果有瑕疵,是否能對這種“完美”的瑕疵淡定的接受呢?
李靜(化名)凡事都求完美,無論是工作、穿衣、鞋子、生活用品等,都要求是最好的。對待工作,她盡力做到“完美”。所以,她時常讓自己處在高度的緊張狀態中。對待自己使用的物品,如果出現瑕疵,她的心裡十分不舒服,而且總有想丟棄、重新購買的沖動。其實,她自己也知道,凡事有點缺憾才是最美的,可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結果她把自己搞得非常“痛苦”和“不安”。
追求完美者多患焦慮症
心理學研究顯示,追求完美者期望毫無瑕疵的結局,只是想把自己保護起來,免受他人的指責和譏諷。據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首席心理專家沈家宏介紹,凡事追求十全十美的人因為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完美無缺,所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事物上,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即有很強的占有欲、控制欲,在臨床上常稱這些人具有強迫傾向。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情未完成時,就會產生相當強烈的焦慮感,覺得渾身不自在,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必須今日事今日畢,一旦碰到事情沒法馬上做完時就會緊張萬分。倘若跟別人一起做事,別人不依據他的標准來做的話,他也會覺得如坐針氈。這類人往往更易患焦慮障礙。
追求完美是一種自我保護
完美主義者的最大特點是追求完美,而這種欲望是建立在認為事事都不滿意、不完美的基礎之上。如果進一步分析,有些渴望完美的人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但是如果脫離了實際,則容易引發心理問題。沈家宏指出,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過分追求完美,也會讓追求者陷入願望與現實的沖突中,當願望與現實脫節時,就會讓完美主義者發怒和激動。另外,追求完美者通常以自我為中心,非常關注自己健康的狀況。當他發現自己有任何的身體症狀時,他會非常緊張而馬上采取各種醫療行為。一些輕微的不適,如頭痛、頸酸、腹痛等也會引起他們對嚴重疾病的強烈恐懼,並有可能發展成為嚴重的焦慮障礙。
重新評估自我能力調整心態
沈家宏表示,完美主義是一種自我強求,是對一種不可能達到的境界的強求。它永遠只追求結果,而全然不在乎過程。所以完美主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就是為了結果而沒完沒了地自我折磨。以下提供四條調整的建議,提供給追求完美者參考:
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病態的完美主義追求最好,合理的完美主義是追求更好。如何區別兩者,前者的目標是現實的,可以達到的,而且只要達到了目標他就會滿足著並快樂著,他既重視目標的達成,也重視過程;而病態的完美主義的目標是不現實的,是無法實現的,而且在他要達到其中的一個目標之後,立刻又會出現一個新的更高的目標,所以他永遠不會滿足。追求完美就等於追求死亡,因為一旦我們要求完美,我們就不可能再有進步和成長的空間。
二、重新審視和評估自己的能力。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我們不是萬能的上帝,所以要允許自己有所不能,有所不為。對能力之內的事就全力改變它,對能力之外的事就全然接受它,如此我們的內心才能獲得平安和快樂。
三、追尋自我強求的源頭。我們不可能都成為英雄,其實英雄也是凡人。完美主義在追求一種英雄式的生活。讓自己時時強大,事事勝利。當然這樣的強求也非天生的,我們所有的自我強求大都源自早年父母對我們的強求。所以要徹底鏟除完美主義可能要從接受他人開始,更重要的是接受我們的父母開始。當我們能接受自己的父母時,我們就能接受自己,當我們接受了自己,便沒有了自我強求的土壤,沒有了土壤完美主義就會枯萎滅亡。
四、重新認識缺憾、失敗和瑕疵。完美主義實質上是對自我的不接納,不允許自己有陰影,只能有光明面,好的一面,優秀的一面。其目的是成為讓自己變得更理想,更強大,有一個美好的自我形象。其實我們會看到追求完美本身已讓我們自己變成了不完美,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缺陷,會讓我們陷入一個無法解脫的悖論。解決完美主義要從提高自信開始,而自我接受尤其是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便是自信的開始。在另外一種意義上,不完美可能才是真正的完美。
鏈接:追求完美者的六大特點
①神經非常緊張,以至於連一般的工作都不能勝任。②不願冒險,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損害了自己的形象。 ③不能嘗試任何新的東西。④對自己諸多苛求,毫無生活樂趣。⑤總是發現有些事未臻完美,於是精神總是得不到放松,無法休息。⑥對別人也吹毛求疵,人際關系無法協調,得不到別人的合作與幫助。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