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睡不著心情壞,吃不下飯,我腫麼了?”“你今年多大了?”“11歲。”“你作業沒做完吧。”
這是六一兒童節前一個在網上非常流行的段子,很多人只是把它當做一個笑話看,而實際情況是,這種苦惱在孩子心中確實存在。記者調查發現,別看小 學生們年紀小,但“心事”還真不少,學業負擔重、家庭暴力、過度溺愛、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的問題讓孩子們過早地有了心理負擔。
心事
八成孩子因成績煩惱
“我真想學習好,像有些同學一樣快快樂樂的。可是我的學習總上不去,我該怎麼辦呢?”
一名四年級學生的心裡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願望,家長把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承擔了不能承受之重。青島香港路小學“知心姐姐信箱”的調查顯示,學生八成的煩惱來自上不完的輔導班和學習成績。
負責心理輔導的焦錦榮老師告訴記者,學校的“知心姐姐信箱”每個學期都能收到上百封孩子寫來的“心裡話”,反映的都是他們成長中遇到的煩惱。 “知心姐姐,為什麼我很努力,可是考試成績卻不好?”“每天都有這麼多的課外輔導要參加,我快煩死了。”焦錦榮說看著孩子稚嫩的筆跡,感到很心疼。焦錦榮 說,現在孩子心眼多了,懂事早了,但也讓他們過早地感受到了來自父母、老師、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
焦錦榮說,大約80%孩子的煩惱來自學習成績不好。背負著幾輩人的“理想”,孩子們的負擔是比較重的,很多學生有著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憂愁。“我真想學習好,像有些同學一樣快快樂樂的。可是我的學習總上不去,我該怎麼辦呢?”一名4年級學生寫給“知心姐姐”的信中充滿了焦急的語氣。
溺愛讓她被同學孤立
“這個孩子特別敏感,即使同學不小心碰她一下,她也會向老師、家長告狀說同學打她。”
老師對一名六年級女生的評價
“不懂感恩、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很多人形容獨生子女的詞匯,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長輩、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 們認為自己在家裡被照顧,在學校裡也得有人照顧自己;他們認為不管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別的同學都得讓著自己;就連別人玩具也得給自己玩。
“這個孩子特別敏感,即使同學不小心碰她一下,她也會向老師、家長告狀說同學打她。”四方區一所小學的老師告訴記者,這名女生現在是6年級,來 自單親家庭。從低年級起,學校老師就觀察到她與其他同學似乎不大一樣。“好像總是懷著心事,很少與其他同學在一起玩兒。”後來老師發現她會污蔑同學偷她的 文具,而且隨著年級的增加,這名女生的“心事”越來越重,與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學生不同,她總是獨來獨往,甚至有意排斥身邊的同學。
“我們跟家長溝通過幾次,但家長根本就不聽我們的,堅稱自己的孩子很聽話,是同學故意刁難她。”這名老師無奈地告訴記者,這位母親因為想彌補家 庭缺失給女兒造成的遺憾,對孩子有求必應,無條件相信孩子說的任何話,在與老師的溝通中也一直強調 “我家孩子是最好的,不可能有這些問題”。
“父母溺愛和單親家庭父母角色的缺失,已成為影響孩子心理的重要原因。”多名小學老師告訴記者,這兩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心理特別脆弱、敏感,要麼不願意跟別人交流、沉默寡言、自我封閉;要麼過分張揚,以欺負弱小同學為樂。
爸爸揍他他就打同學
“我沒有這個臭爸爸,他打我的腿和臉,還打我的頭,我不想在這個家,我想離家出走。”
一名二年級學生的心裡話
“家長不當的管教方式真是把這個孩子給毀了。”在青島市一所知名小學的心理輔導室裡,幾名老師一起討論學校一名男生的表現,這名6年級的男生一直是學校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
記者了解到,老師們對這個孩子既可憐又可氣,可憐的是他在家裡經常遭到父親的毒打,“真的是毒打,經常是身上帶著傷來學校。”班主任老師告訴記 者,這個孩子確實比較調皮,但調皮是男孩子的天性,老師們平常大都以鼓勵為主,並給他“委以重任”以培養他的自我約束力,但家長的管教方式則比較粗魯,只 要他不聽話就是一頓打,導致孩子的叛逆心理特別強,甚至離家出走。
班主任告訴記者,受家庭暴力的影響,這名男生也習慣了比較粗魯的處事方式,暴力傾向特別明顯,“他現在基本不會與同學交流,他如果想和誰親近, 惟一的方式就是上去搗別人兩拳,搞得同學們都對他敬而遠之。”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學校校長出面跟男生的父母談了三四次,現在父親基本克制住了,但孩子心 理已經留下了陰影,“現在知道父母不打他了,他更無法無天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因為父母的家庭暴力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不在少數,“我沒有這個臭爸爸,他打我的腿和臉,還打我的頭,我不想在這個家,我 想離家出走,到別的地方住,但是我還要上學。知心姐姐,你可不可以懲罰我媽媽和爸爸?”這是香港路小學二年級學生寫給知心姐姐的信。
孩子有心事根源在父母
鞍山二路小學心理老師孫老師認為,良好的家教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小學階段學習過程中,孩子遇到什麼事都願意和父母說,如果父母對犯錯誤的學生一味指責、打罵,學生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他們就會慢慢地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拒人於千裡之外。
市立醫院副院長、心理專家王冠軍表示,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較小,心理上出現問題,家長和老師沒必要過度緊張,但也不能不聞不問,應該多注意、多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看到孩子的表現與平常不一樣,或者和其他孩子有明顯不同的時候,要向專業人士咨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受父母影響,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父母要自我成長和改變。”王冠軍表示,大部分的家庭暴力都會 對孩子產生特別大的影響,小時候,孩子往往表現為害怕、孤單,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學校常常表現為有暴力傾向,脾氣暴躁,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很難融 入群體,不大擅長處理人際關系。對於父母過分溺愛孩子,王冠軍認為這樣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他們,容易給孩子養成嬌生慣養、自私自利的性格,“長此以往,這 些孩子眼高手低,不能正確對待困難,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