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李先生患糖尿病5年了,常年服用降糖藥。白天他的血糖控制得比較理想,早飯後2小時8.9mmol/L,午餐後2小時9.6mmol/L,但是近來發現每天黎明時分空腹血糖都比較高,約在9.2~10.1mmol/L。夜間也沒有低血糖發生,只是口干、小便增多。李先生問,這是“黎明現象”嗎,該如何治療?
解讀:
糖尿病“黎明現象”指的是夜間血糖控制良好,無低血糖發生,僅於黎明3:00左右血糖開始升高,持續至上午8:00~9:00。此種清晨血糖升高的機制是由於胰島功能低下,胰島素分泌減少或敏感性降低,不能有效對抗午夜體內分泌的生長激素、皮質醇等的升糖作用所致。常見的原因是肝髒胰島素抵抗嚴重、晚間藥物用量不夠或者用藥時間過早,結果藥物的效力持續不到早晨,致使清晨血糖升高。少見的原因是患有皮質醇、生長激素增高的患者,如單純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進食高蛋白食物和應激狀態,如急性心梗、腦出血、大手術後的患者等,都容易發生“黎明現象”。
李先生白天血糖控制還算滿意,就是每天早晨血糖很高,而且夜間也沒有低血糖發生,可以診斷為“黎明現象”。但是需與“蘇木傑反應”相鑒別(見下文)。治療:首先調整好降糖藥用量和品種,在此基礎上應用:①賽庚啶,該藥為一種抗組織胺藥,4~12毫克,睡前服,用3~7天停藥。②必舒胃(比瘍平、哌侖西平):是治療胃潰瘍的藥物,有抑制生長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睡前服。③早餐前胰島素提前在6:00注射,早餐推遲1小時,或12:00注射2~4單位短效胰島素,或在睡前注射4~6單位中效胰島素。④睡前服二甲雙胍0.25~0.5克,患者依從性好,但血糖下降有限。⑤精神緊張,睡眠不好都可引起“黎明現象”,應注意調整。⑥最有效的辦法是使用胰島素泵,特別是1型糖尿病患者。
兩種類型需要鑒別
需要注意的是,早上血糖增高並不一定都是“黎明現象”,至少還有兩種類型需要鑒別。
1.血糖未控型:這是由於全天血糖控制得都不好,而凌晨的高血糖是由於白天的高血糖延伸過來的。最簡單的判斷方法是:睡前測1次血糖,血糖水平與次日空腹血糖相近或比空腹血糖還高,即可診斷。治療方法有:①白天三餐口服降糖藥,睡前加1次二甲雙胍。②三餐前短效胰島素,睡前加1次中效胰島素。③早、中餐前用短效胰島素,晚餐前用混合胰島素。
2.降糖過度型:常見於用胰島素或磺脲類藥物過量的患者,都表現為睡前血糖低於空腹血糖,但是清晨血糖高。此時的高血糖,不易鑒別究竟是“黎明現象”,還是“蘇木傑反應”。鑒別的最好方法是,測一次凌晨3:00的血糖,血糖≥4.0mmol/L表示胰島素不足,是“黎明現象”;血糖≤4.0mmol/L,表示胰島素過量,是“蘇木傑反應”。為了記憶方便,可背口訣——“3點血糖測一遍,蘇三黎四能分辨”。“蘇木傑反應”發生的機制是,胰島素過量導致低血糖,表現在睡覺前或睡覺後出現心慌、饑餓、無力、出汗等低血糖現象。有些兒童、婦女、老年人低於此值,可能出現無症狀性低血糖,但是測血糖是低的。由於低血糖的發生引起了機體的應激反應,分泌了大量的升糖激素,使次日空腹血糖升高,稱低血糖後的高血糖反應,也稱“蘇木傑反應”。治療方法是減少晚餐前或睡覺前的降糖藥或胰島素的用量。
相關鏈接:
六類患者容易發生“黎明現象”
要預防凌展高血糖的發生,必須要了解哪些患者容易發生黎明高血糖現象,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1 降糖藥用量不足 常見原因是晚餐前或睡覺前的降糖藥物劑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夜間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2 胰島素抵抗 糖尿病早期部分患者胰島素抵抗嚴重,特別是合並有肝髒胰島素抵抗的患者,肝髒的肝糖原分解與肝糖異生增加,葡萄糖利用減少,導致血糖升高,致使早6:00~9:00發生血糖增高的“黎明現象”。
3 胰島素注射時間與血糖波動不同步不少患者為了省事,樂意接受一日兩次注射胰島素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常見缺點是對下午和後半夜的血糖控制不好。有的患者害怕夜間發生低血糖,有意將晚餐前的胰島素減少,這也是造成黎明現象的原因之一。
4 患病年齡較輕 年輕的糖尿病患者內分泌功能比較活躍,夜間能夠分泌較多的生長激素、皮質激素對抗體內的胰島素作用,因而容易引起凌晨血糖升高。
5 胰島功能嚴重受損糖尿病患者胰島B細胞功能缺損是導致“黎明現象”的根本原因。如1型糖尿病或嚴重的2型糖尿患者很容易發生“黎明現象”。
6 皮質醇、生長激素增高的患者如單純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進食高蛋白食物、反復低血糖反應和應激狀態,如急性心梗、腦出血、大手術後,特別是糖尿病白內障手術後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等,容易發生“黎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