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證”。它是指以煩渴引飲、消谷善饑、小便頻數、形體消瘦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與禀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換調、腎精虧損有關。
糖尿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中就記載過“消渴證”這一病名。世界上最早確認和治療糖尿病的醫生是中國唐代名醫王焘。其父患病,口渴難忍,飲量大增,身上多疖瘡,小便水果味。他針對消渴病制訂了治療方案,輔以調整飲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這些經驗寫進了《外台秘要》一書。《外台秘要》比10世紀阿拉伯醫生阿維森納的《醫典》中關於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早200多年。公元600年以後英國醫生托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據考證,糖尿病的古代為帝王貴族之病,多發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勞動強度的改善,世界各地糖尿病發病率也隨之有所增高。在歐洲,糖尿病發病率為2%。美國為5%。15歲以下的患病率為糖尿病總數的4%,50歲以上發病率高達16%。日本的發病率為3%-4%,印度是攝糖類較多的國家,每年每人消費糖35公斤,發病率為前者的7倍多。澳大利亞為2.9%,巴基斯坦為1.5%,菲律賓為9.7%。
現在我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已達2.5%。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患者高峰年齡在50-70歲之間。西歐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而我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男女則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