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對周圍幾位70歲左右的老人進行了隨機訪談。當被問到在生活中最渴望得到什麼時,我沒有聽到“金錢”,也沒有聽到其他的,幾位老人幾乎不約而同地回答:關愛。確切地說,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流於形式、應付了事的關愛。
其中有一位喜歡閱讀且快人快語的老人說,翻翻《現代漢語詞典》就會發現,從詞義上看,“尊”與“愛”一個虛一個實,其中體現的感情深淺明顯不一樣。孰深孰淺?這顯而易見。
“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家庭在生活中信守的重要准則之一。然而,我們以“尊老愛幼”的觀念對待父母和子女時,卻似乎忽略了家庭中施愛平等的原則,而使“尊”的含義越發空洞,而“愛”的行動卻越發實在。我們發現在有些家庭,老年人逐漸成了被遺忘和忽視的成員:全家人必須適應孩子的口味,飯桌上孩子的食欲,永遠是大人們關注的焦點;電視頻道的選擇權,也控制在孩子的手裡;孩子喜歡什麼就買什麼,而老人生活上確實需要的物品,子女卻不會積極主動地幫老人買。
在這種以孩子為家庭核心的現實面前,即便是老人心有不平,也只好緘默不語,或以兒孫們的“懂事”或“優秀”來自我安慰。人啊,吃喝不愁,垂垂老矣,還能奢求那麼多嗎?
幾十年的社會變革,使我國家庭倫理觀念發生了嬗變,以往高高在上、威風八面的婆婆公公的地位已經被撼動了。看看眼下婆婆們不少都得看兒媳婦的眼色行事,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千年積澱的“唯婆婆是命”的封建禮教,已基本被現代人揚棄得差不多了。雖說這並非壞事,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另一種值得人們關注的現象,那就是老人與小孩在獲得關愛上,似乎愛的砝碼常常偏重於“未來的希望”這一邊。最近,有媒體報道了一組頗具諷刺意味的數據:據統計,有17.4%的老年人的飲食營養不夠均衡;25.6%的兒童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這或許對人們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家中對“老”與“小”的施愛上,我以為步入暮年的老人更需要子女親近和關愛,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只需要輔助和循循善誘,過分寵愛孩子則反而成了“愚愛”,將害了孩子一生。隨著老人年齡的增大,人的身體機能會逐漸衰退,行動不便的老人需要兒女體力上的幫助,也需要“精神贍養”,小輩應盡自己的能力去呵護老人,使老人頤養天年。 就目前現實來看,多數老年人對子女並無苛刻的要求,他們深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古訓,也更多地會體諒、理解子女的難處。兒女若能給父母實實在在的關愛(甚至偏愛也不為過),感念父母大半生的勞苦貢獻,讓他們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父母就很欣慰了。
在“尊老愛幼”的傳統下,有時老年人會感到自己像一個牌位一樣被供奉著,兒孫輩與老人缺少起碼的理解和溝通,讓老人追求了一生的幸福感轉瞬即逝。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對父母的反哺或多或少還存有功利之心,不是怕外人笑話而應付了事,就是流於形式。這樣的“尊”無論如何也無法與發自內心之愛去付諸行動相比。
讓我們謹記教育家戴維?德克爾的名言: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