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參觀吉安文天祥紀念館時看到這樣兩句古詩:“時危且作將,事定復為僧。”今天,當我也步入無法抗拒的退休生活的時候,細細品味它的真谛,猛然產生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縱觀歷史,不少仁人志士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挺身而出,成為征戰疆場的將領。而當戰事平息、江山甫定,他們卻不爭功、不邀賞、不謀官,隱逸為僧,淡然退出世人的視線。
對他們這種高風亮節,似乎有些不可理解。但細細想來,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萬民景仰、萬世旌表的民族精神。我覺得,這種精神對於我們過好晚年的退休生活很有裨益。
我們離退休老同志曾經為革命南征北戰,為事業東奔西跑,把人生的美好年華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公道人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會饒。”人都是要老的,老了,退下來了,就意味著從此主要不再是工作而是休息。“許國雖堅鬓已斑”,縱有青雲之志,老骥也該伏枥了。這是制度,也是自然法則。
退休生活怎麼過?眾說紛纭。我覺得,總的來說,如果有一種“復為僧”的心境,其退休生活或許會過得寧靜而愉快。今天,我們正逢太平盛世,退休了,安全“著陸”,大功告成,可謂“事定”。
沒有了工作的重負,沒有了人事的紛爭,沒有了爭名逐利的角斗,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雖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然而,畢竟離開了工作崗位,無官一身輕,該是與世無爭,身心完全可以松弛下來,過起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寬心謠》中所吟唱的那種閒適生活:“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天領取謀生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御寒,賴也御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心歡,女也心歡。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閒也樂觀。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當然,在今天這個喧嘩而浮躁的世界,要真正過上這種“勝似神仙”的生活,始終保持“僧”的心境,悠然進入梁實秋所描述的“焚起一爐香,袅袅的一縷煙筆直地上升……好像屋裡的空氣完全絕對的靜止”“屋外庭院中……枯葉亂枝的聲響可清晰地聽到”這樣一種幽靜境界,實屬不易。
有的同志一生勞累奔波,忽然沒有了工作,當了“坐家”,無所事事,很不習慣;有的同志在位時位高權重,忽然沒有了權力,門庭冷落車馬稀,失落感如同賈寶玉掉了那塊通靈寶玉;有的同志遭到勢利小人的冷眼,更是七竅生煙;還有的同志看到一些社會不公現象,便整天哼哼“牛奶沒有了、面包少了……”如此等等,身閒心累,怎能“六根清靜”?“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我想,如果把過去那些“輝煌”忘記,把眼前這些“失落”淡化,還是可以進入“僧”的心境。
陶淵明在《閒情賦》中寫道:“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於百年,何歡寡而愁殷。”這後面兩句點睛之筆,勸慰天下人:一個人活在世上不過百年而已,有什麼必要“歡寡而愁殷”呢?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復為僧”是一種心境,自然不是真要削發為僧,也不是反對“老有所為”,而是希望老同志晚年生活過得悠閒平靜而愉快。讓我們去努力尋找“復為僧”的心境,把它作為頤養天年的一劑良方,過好退下來的每一天。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