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發生時,如何安全離開火場,如何最大可能地避免受到傷害,要懂得安全逃離火場的方法,消防安全如何逃生?本文是小編整理消防安全如何逃生的資料,僅供參考。
迅速撤離法:當進入公共場所時,要留意其牆上、頂棚上、門上、轉彎處設置的“太平門”、“緊急出口”、“安全通道”等疏散指示標志,一旦發生火災,按疏散指示標志方向迅速撤離。
低身前進法:由於火災發生時煙氣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間,因此在逃生過程中應盡量將身體貼近地面匍匐或彎腰前進。
毛巾捂鼻法:火場上的煙氣溫度高、毒性大,吸入後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灼傷或人體中毒。疏散中應用浸濕的毛巾、口罩等捂住口鼻,以起到降溫及過濾的作用。
厚物護身法:確定逃生路線後,可用浸濕的棉被或毛毯、棉大衣蓋在身上,以最快的速度鑽過火場並沖到安全區域。不能用塑料或化纖等類物品來保護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
跳板轉移法:可以在陽台上、窗台、屋頂平台等處用木板、木樁、竹竿等有承受力的物體,搭至相鄰單元或相鄰建築,以此作為跳板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區域。
管線下滑法:當建築物外牆或陽台邊上有落水管、電線桿、避雷針引線等豎直管線時,可借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時應注意一次下滑時人數不宜過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線損壞而致人墜落。
結繩自救法:家中有繩索的(或將床單、被罩、窗簾等撕成條,擰成麻花狀),可直接將其一端拴在門、窗檔或重物上,沿另一端爬下。逃生過程中,腳要成絞狀夾緊繩子,雙手交替往下爬,並盡量用手套、毛巾將手保護好。
器械逃生法: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利用平時准備的家用緩降器等專用救生設備逃生。
信號求救法: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應通過大聲呼救、揮動布條、敲擊金屬物品、投擲軟物品等方式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夜間可用手電筒、應急燈等能發光的物品發出信號。
空間避難法:在暫時無法向外疏散時,可選擇衛生間、廚房等空間小且有水源和新鮮空氣的地方暫時避難。將毛巾等棉織物塞進門縫阻擋煙氣,在地面上潑水降溫,等待救援。在消防隊員到來後,可通過搭乘消防雲梯、救生直升機或利用救生氣墊逃生。
1、開門之時,先用手背碰一下門把。如果門把燙手,或門隙有煙冒進來,切勿開門。
2、若門把不燙搜索手,則可打開一道縫以觀察可否出去。用腳抵住門下方,防止熱氣流把門沖開。
3、低姿前行,捂口鼻,防止濃煙中毒或高溫酌傷
4、如果出口堵塞了,則要試著打開窗或走到陽台上,走出陽台時隨手關好陽台門。
5、如果居住在樓上,而該樓層離地不太高,落點又不是硬地,可抓住窗沿懸身窗外伸直雙臂以縮短與地面之間的距離。三層以上不建議跳樓
6、如果要破窗逃生,可用順手抓到的東西(較硬之物)砸碎玻璃,把窗口碎玻璃片弄干淨,然後順窗口逃生。如無計可施則關上房門,打開窗戶,大聲呼救。如果在陽台求救,應先關好後面的門窗。
7、如沒有陽台,則一面等候援救,一面設法阻止火勢蔓延。用濕布堵住門窗縫隙,以阻止濃煙和火焰進入房間。
8、向木質家具及門窗潑水防止火勢蔓延。鄰室起火,不要開門,應從窗戶、陽台轉移出去。如冒然開門,熱氣濃煙可乘虛而入,使人窒息。睡眠中突然發現起火,不要驚慌,應趴在地上匍匐前進,因靠近地面處會有殘留的新鮮空氣,不要大口喘氣,呼吸要細小。
9、失火時,如攜嬰兒撤離,可用濕布蒙住嬰兒的臉,用手挾著,快跑或爬行而出。
10、冷靜觀察,細心判斷,相信自己保持自信是很關鍵的,發生火災要迅速逃生,不要貪戀財物。
11、建議在家中配備手電筒、逃生繩,防煙面罩,這些東西的使用方法要學會,關鍵時候會有用的。
1、不乘普通電梯:
發現火搜索災後,人們為了阻止大火沿著電氣線路蔓延開來,都會拉閘停電。有時候,大火會將電線燒斷。如果乘坐普通電梯逃生,遇上停電可就麻煩了,既上不去,又下不來,無異於將自己困在“囚籠”裡,其危險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按照防火要求安裝的消防電梯除外,因為它有單獨的電源控制和其他安全設備,可用於人員的疏散。
2、不要輕易跳樓:
跳樓求生的風險極大,弄不好往往不是死就是傷,不可輕取。即使在萬般無奈之際出此下策,也要講究方法。首先,應該向樓下拋擲棉被或床墊,以便身體著落時不直接與硬的水泥或者石頭路面相撞,減少受傷的可能性;然後雙手抓住窗沿,身體下垂,雙腳落地跳下,縮小與地面的落差。
3、不貪圖錢財:
火災來勢極快,10分鐘後便可進入猛烈的階段。據有關資料記載,當火災達到猛烈的階段時,煙氣的水平擴散速度為每秒鐘0.5至0.8米,煙氣的豎向垂直擴散速度就更快了,每秒鐘可以達到3.4米,並且常常伴有“爆燃”和建築物坍塌等緊急情況的發生。因此,消防專家警告,遇上火災時,必須迅速疏散逃生,千萬別為穿衣或尋找貴重物品而浪費時間,因為任何珍寶都比不上生命更為珍貴。更不要在已經逃離火場後,為了財物而重返火口,到頭來只能是人財兩空,自取滅亡。
看了消防安全如何逃生的人還看了:
1.火災逃生方法
2.消防安全知識教育及逃生自救方法
3.消防安全常識以及逃生自救技巧
4.火災自救逃生方法
5.消防知識及逃生常識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